首页 >> 新闻 >> 渤海金项链 |
北京700岁古玉河重现“水穿街巷”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09-09-26 10:45:29 |
概要:被填埋地下近半个世纪的古玉河河道重见天日,以水清岸绿的崭新面貌回到市民身边。历时7年的玉河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竣工。 |
|
|
|
|
![](http://image4.idoican.com.cn/019/2009-09-26/cnmlfiles/nt.D110000bjrb_20090926_1-2-8.resbrief.jpg)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被填埋地下近半个世纪的古玉河河道重见天日,以水清岸绿的崭新面貌回到市民身边。历时7年的玉河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竣工。
记者在现场看到,明清风格的围墙沿河而建,花窗、朱门、石檐点缀其间;堤岸两侧,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河道里,碧波荡漾,荷叶田田,古河堤遗址时隐时现。玉河重现“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
此次恢复的玉河古道,自地安门桥以东起,沿帽儿胡同南侧、东不压胡同,到地安门东大街,终至平安大道,全长480米。恢复后,河道均宽18米,水深1米,与从西北而来的积水潭、什刹海水系连成一片,成为西接什刹海,东连南锣鼓巷,南通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城市生态景观廊道。
玉河始建于1293年,是元大都的漕运通道,元代始称通惠河,明代改叫玉河。明朝以后,由于缺水等原因,玉河的漕运功能慢慢消失。从1918年至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直至被彻底填埋。
2005年,作为北京市六片文保试点项目之一,玉河保护工程正式获批立项;2007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开始考古挖掘。在历时一年多的发掘过程中,文物部门清理出元、明、清时期的河道及堤岸,东不压桥、玉河庵东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遗迹;出土有玉河庵碑、银锭锁等大批文物。
根据“应保尽保”方针,做好防水、防渗物理隔离处理后,古河道被重新填埋,而在其上方1.5米左右,新河堤按原有走向被重建。对于部分保护较好的河堤遗址,则加固后对公众开放。
东不压桥遗址、驳岸遗存等,已按其出土原状向公众展示。如今,在东不压桥展区,市民可以看到燕翅、裹头、券脸石、金刚石条、石墩等古河道遗迹;在万宁桥下方,两只镇水石兽俯卧在堤岸两侧,经专家考证,北岸的那只为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
为确保水清岸绿,玉河在河底铺设了循环水管,安装了水循环系统,每6天循环一次,不但增加了水的含氧量,还有利于其自由流动,水位过高时,还可以起到分洪的作用。
除了在河道两侧建起了明清风格的围墙外,为了让河岸景观与古河道遥相呼应,园区共栽种花卉及地被45种约11117平方米,绿地面积达14900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1%。如今,玉河岸边,银杏、元宝枫、法桐、竹子、黄杨……9种落叶乔木高低错落,碧桃、海棠、玉兰穿插其中;水面,睡莲、芦苇摇曳飘荡。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