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人均期望寿命稳步上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三个指标均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稳居全国先进行列
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偿提供、居民免费享受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并覆盖全市18个区县的城乡全体居民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打造北方医疗卫生中心,区域卫生规划“天津经验”叫响全国,优质卫生资源正在实现城乡全覆盖,天津医疗卫生事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目前,以三个医学中心、五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一批重点专科医院为支柱的医院服务体系,引领全市医学科技,充分发挥集聚辐射作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以7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112所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上水平。
本市人均期望寿命稳步上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三个指标均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稳居全国先进行列。这三个反映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指标,诠释了本市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水平的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仅有127个,经过8年的努力,至1957年本市基本建成了由大医院、中型医院、街道卫生院和部分企业保健站组成的“三级医疗网”。改革开放30年来,本市先后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大协作、家庭病床、城乡医院挂钩、初级卫生保健网、社区卫生服务等开创性工作,到上世纪90年代未,在城市“三级医疗网”和防病、妇幼保健网络不断得到完善的同时,在农村地区实现了村村有卫生所,乡乡(镇)有卫生院。
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本市卫生资源经过科学整合重组,显现出巨大的技术和服务优势,形成以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的两级城市卫生服务新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造“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模式,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部称赞天津是全国第一个落实区域卫生规划的大城市,创造了“天津经验”。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使本市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以1978年为基数与2008年底相比较:千人口病床从2.63张增加为4.65张,增长76%;门(急)诊患者量从1531万人次增加为2912.5万人次,增长了90%;出院患者数从19.9万增加为74.5万,增长274%;平均住院日从18.7天下降为13.3天;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从不足千台,增加为34万台。
为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本市在卫生资源调整中打破了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一头抓医院体系建设,根据就医需求重新整合医院布局,建成以人民医院、眼科医院为代表的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流程科学、规模适宜,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医疗机构。另一头抓社区卫生服务,为百姓提供方便优质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截至目前,本市大型医院全面实施新建或改扩建,完成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在整合大医院资源的同时,城区构筑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健全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涉农区县三级医院空间布局,把技术优势明显、辐射范围较广的区县二级综合医院调整为三级医院,使乡镇居民享有一流医疗服务。
不断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本市在惠民强医、科技兴医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方面不断实现新跨越,在提升卫生发展水平上走在全国前列。经过重新调整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实现了“四个突破”:即卫生服务能力、规模和水平上有突破;卫生资源质量效益水平上有突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内涵水平上有突破;重点学科建设速度水平上有突破。形成了整体合力及规模和学科优势,器官移植、血液病、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等重点优势学科进一步得到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医疗辐射力不断增强,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在公共卫生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起政府购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偿提供、居民免费享受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机制,并覆盖全市18个区县的城乡全体居民。妇儿保健在全国率先实现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全面覆盖,率先实现儿童缺陷疾病的全面筛查和干预以及妇科疾病的定期普查,率先实现妇幼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日益提升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了本市市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1952年的45岁,提高到1978年的70.32岁,至2008年又提高为79.79岁。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1978年的13.01%。、7.73%。和22/10万下降为2008年的5.20%。、3.84%。和7.26/10万。(记者 刘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