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入夏,垃圾楼再度成为人们投诉的热点。“我家附近的垃圾楼每天流臭水,弄得整个马路都是臭的,你们快来看看吧。”“成天冒臭味,我们都不敢开窗户,冬天也就忍了,可是三伏天,不开窗户怎么生活啊?”不断有市民对本报新闻热线28201234说上面类似的话。这些事看起来不大,但串起来看,却是联系着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垃圾楼,没有多少人喜欢,然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又都离不开它。近日,本报记者连续走访得知,虽然近年来本市一再投资改造和新建垃圾楼,但距离实际需要,还有不小的差距。个中原因,较为复杂。
走访1
第三医院前垃圾楼
臭气熏天臭水横流
这是本报接到的第一个关于垃圾楼的投诉电话。电话里,市民于先生首先问:“有一个民生问题,你们报社管吗?”他说,“第三医院门前有一座垃圾楼,天天流臭水,弄得整条马路臭气熏天,特别是前几天下雨,马路都没法走了。居民们实在看不过,就打了110。”
当天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了这座垃圾楼。这是一座二层楼高的红砖建筑,楼前墙壁上方还能清晰地看见“垃圾转运站”几个字。垃圾楼的后面就是秀山里小区的一栋楼房。
与很多现代化密闭的垃圾楼不同,这里的垃圾还是露天存放。在阳光的曝晒下,散发出一阵阵的臭味。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河北区环卫局的相关负责人,他们是因为居民的投诉赶来现场办公的。
据介绍,这座垃圾楼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了。当初建的时候,设施是很完善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附近的居民人数大幅增加,这些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均由这个转运站转运,使得该转运站不堪重负;其次,居民的生活垃圾内容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灰土为主变为现在的包装物和有机物占大多数,为此,环卫部门顺应变化添置了挤压式运输车,节约运输成本。但是,盛夏时节,人们吃的瓜果特别多,因此挤压出来的液体也相应增多,而这附近的排污管道不齐备,导致不少垃圾液体流到马路上,出现了上面的问题。
区环卫局的相关负责人当场决定,会同排水部门,即刻动工修建排污管道,解决老百姓的燃眉之急。
走访2
河西利民道垃圾楼
垃圾车排队堵小区
河西区大沽路上的景兴西里小区旁有一座三层楼高的垃圾楼,它成了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垃圾楼位于利民道上,景兴西里小区115号楼旁,常年沉积的垃圾给这座楼乃至整个小区都带来许多不便。
垃圾楼负责装载垃圾的范围十分大,从围堤道到津河一侧,从广东路到解放南路,无论是小区垃圾、路面垃圾都会被运输到这个垃圾转运站。每天下午两点和晚上八点,是统一向楼内倒垃圾的时间。但从每天早上十点开始,垃圾楼旁边的垃圾车就开始排队,由于垃圾楼旁边是景兴西里小区在利民道上的唯一出口,垃圾车堵在门口,车辆行人出入都十分不便。一位在115号楼居住的大娘说:“成天冒臭味,我们都不敢开窗户,冬天也就忍了,可是三伏天,不开窗户怎么生活。我家住在7楼都这么臭,那2、3楼的人怎么过啊。”
据了解,垃圾楼从小区建立后就存在,已经有14年之久,这里的居民称,以前,垃圾车来了就倒,倒完就压缩,就算有味道也很小,没有影响生活。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规定了两点和八点这两个时间才可以倒垃圾,每辆垃圾车都不愿晚倒,就早早来排队,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辆车之多。
小区居委会负责环卫工作的朱大姐称,刚入伏就有居民向居委会反映垃圾楼的问题,居委会也和垃圾楼的工作人员多次协调,前两天已经向环卫局反映,但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经向河西环卫部门询问得知,该地区应属挂甲寺街街道办事处负责,由于处理河西区垃圾的“泰达垃圾焚烧场”近日机器损坏正在维修,于是更改了倒垃圾时间,才造成了现在的情况。焚烧场机器修好后,垃圾楼就会恢复以前的良好运行状态。
相关部门
数字:津城还有110座老式垃圾楼
通过走访市容环卫方面的专家,记者得知,垃圾楼是一个比较通俗的称呼。在业内,它还有一些名称,比如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站等。本市的垃圾楼绝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距今已有近30年。随着城市变迁,本市垃圾楼的数目呈递减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市有140多座,后来减少到120多座,目前还剩下110多座。
提起第三医院前的那栋垃圾楼,这位专家十分熟悉地说:“那也是津城比较古老的垃圾楼之一了。”与之情况类似的还有若干,河北区较多,南开、红桥等区也有一些。这些垃圾楼大都存在设施老旧、不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当初建设的时候,都是标准的建筑。但是,由于时代变迁,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位专家与河北区环卫局的相关负责人说法一致。
据介绍,与很多事物一样,本市的垃圾转运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垃圾是散装裸露运输的。后来要求用苫布封盖。再后来发展为装箱式,把箱子放到一个封闭的屋子里的地下,垃圾倒满箱后,用起重机吊起来,装到5吨卡车上,就这样来回倒。根据这种运作状况,当时建了一批垃圾楼。至今在本市河西区茂名道、十间房,南开区五马路还可以见到这样的垃圾楼。
为了顺应垃圾种类的变化,出现了压缩设施。先用压缩车过渡了一下,近年来出现了压缩式垃圾楼。这是目前本市最先进的垃圾楼。比如,本市河东区东风立交桥旁的宜德里附近的垃圾楼,是全市首座固定挤压式垃圾转运站,至今提起来,河东环卫工作人员的语气里都流露着自豪。在河西、南开等区也都有类似的现代化垃圾楼刚刚投入使用或正在建设施工,河西区资水道就有一处。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垃圾楼坐落在红光公园内,虽然刚刚搭起来一个架子,但已经可以看出规模。据介绍,这座垃圾楼将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届时,“八大里”地区的居民将过上不受垃圾臭味侵扰的生活。
问题:两大欠缺导致“超期”服役
截至目前,津城还在坚持服役的110座老式垃圾楼,虽然间或有改造,但远远赶不上现实需要。谈起这些,业内人士也十分着急。据介绍,经费短缺是历年来本市环卫口面临的大问题。“环卫设施没有专项经费,有钱就建设,没钱就不建。像设备维护、老旧改造这些问题只能这样,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这样说。
规划缺位也是一个原因。据了解,以前本市在城市规划上缺乏对垃圾楼这样的公共设施的“照顾”,导致小区建成后,再建垃圾楼十分困难。因为没有规划,垃圾楼建在哪里,哪里的居民都会有意见。比如梅江,如此大的一片居民小区,居然没有垃圾转运站。为此,相关部门和人士多方协调,最近总算传出一些好消息,据说要建起来了,但具体地址和规模还没有确定。
采访中,不止一位市民对记者说,希望借助媒体的呼吁使这个问题得到重视,那就是在规划之初,给垃圾楼等公建留一个位置,以便将来的新建改建和扩建。记者 高立红 实习生 黄萱 摄影记者 崔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