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6月25日,天津市召开了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会上,窦华港、赵建伟、刘瑞东、何云鹏、卢伟、王慧琦6名同志介绍了自己的先进事迹。为在全市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浓厚氛围,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促进“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目标要求的实现,本报现将这6名同志的先进事迹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搞好城市建设 服务天津发展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副主任 窦华港
作为一名工程建设的组织者,窦华港在工作中定下“三个目标”:一是不给工程留下遗憾,努力打造精品;二是不给城市留下遗憾,让每座建筑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三是不给人生留下遗憾,为天津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体现一份价值。
天津站交通枢纽改造工程,是目前国内排名前列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交通枢纽项目,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工程。经组织决定由窦华港担任现场总指挥。当时,同行和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个“四难”工程。一是组织施工难。改造工程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总投资110个亿;参建队伍高峰时达到43个,共12000多人。二是保证工期难。前广场项目要在2008年奥运会前完成,工期由两年压缩到15个月。三是施工技术难。在软土地质、深度32米的地下建设18万平方米的枢纽轨道换乘中心,施工技术的许多方面没有现成的规范和标准。四是创一流水平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大规模的高难度重点工程,对施工建设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巨大挑战。
本市的城市建设水平要实现历史性突破,必须走创新之路,创新才能打造精品。要从创新中要时间、从创新中要方法、从创新中要一流。超深基坑施工中,许多技术方面没有可供参考借鉴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窦华港带领大家会同专业部门一起查阅资料、向国内外同行请教,成立课题组,并重点组织专家进行了8个课题的研究,创新13项技术,解决了建筑桩、地下连续墙、基坑降水和重叠隧道施工等多项技术难题。特别是对基坑支护体系、基坑降水问题反复进行了20多次专题论证,最终拿出了平衡减压施工的方法。针对施工难题,敢于实践,用心总结,一批施工规程实现了突破和提升,为今后提供了借鉴。
交通枢纽改造工程是一次“大兵团多兵种”协同作战,组织指挥和管理同样需要走出一条新路子。窦华港在组织施工中提出,要空间占满,时间连续,无缝对接。成立由代建、施工和设计单位共同组成的指挥部。下设14个工作推动组,形成科学的组织体系,对10多个项目群实行集成化管理,创造了组织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新经验。
为使建设项目成为精品,必须注重工程的每一个细节,科学地去谋划和组织。窦华港带领大家打破传统的粗放型施工方法,运用了“样板和标准作先导,模拟空间式样作标尺,定型定格全面推”的施工方法和程序。天津站前广场根据模拟设计、立体仿真效果制定施工方案,在调整楼梯扶梯的大小形状、确定灯柱浮雕空间尺度等细节上取得了成功。运用此方法也使音乐厅等一批工程提高了建设水平。
加快建设要与解决好群众的利益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窦华港说,“我们虽然承担的是工程建设任务,但站在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和谐的大局来想问题,把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难题解决到位,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快速路和地铁二、三号线征地拆迁中,涉及38个城中村、10几万农民的利益。他会同规划、土地等部门,想办法、定政策,与重点工程同等重要地抓了安置用房和还迁商业网点及厂房的建设。经过多方协同工作,对应拆迁建设了270万平方米住宅和近7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解决了近11万失地农民的安居和就业问题,树立了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巨大,为把这些资金用好,窦华港坚持把住源头,建立和完善管理、资金和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在工程选队伍、用材料、购设备等关键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密的工作程序。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招标采购由财政、业主、监理、总包、设计五方共同组成采购组,按照建设程序,审定缆标线,公开、公平、公正地组织开标,在管理机构和工程指挥部的监督下,集体研究决定。在竣工验收结算、处理重大变更上杜绝个人说了算。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项目优质、资金安全、干部廉洁。
多年来,窦华港和他的队伍在城市建设中经受了磨炼,工地在哪,大家的办公地点就在哪。作为现场总指挥,他坚持做到深入一线、正确决策。在带队伍方面他坚持身先士卒,急工程所急。“五加二,白加黑”成了工作常态。窦华港说:“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我要站在新的起点,继续努力,为天津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