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早晨8点多,市民孙家哲就从南开区金谷园坐公交车来到鼓楼,赶在格格府博物馆开馆的第一天来看个新鲜。像孙先生这样的市民还真不少,昨天,格格府博物馆开馆首日,接待游客不下数百人。
开馆首日数百市民“尝鲜”
因为格格府博物馆的开馆,昨天的鼓楼格外热闹。靠向南街一侧,一大早就支起一个红色充气拱门,向人们宣布格格府博物馆开馆的消息。30多家新闻媒体赶来,摄像机、照相机……纷纷架好,对着格格府的大门。
上午10点30分,博物馆主人臧秀云女士宣布“开馆”,早已等候在此的市民纷纷走进格格府,一睹这里整修后的新貌。人群中,市民孙家哲手里拿着关于格格府的剪报,挤上前去,找到臧秀云让她给签个字。受他的启发,紧接着又有好几位市民拿出笔本来索要签字。
孙家哲说,他是本市二中的退休教师。自年轻时起,他就十分关注天津的人文和历史。对于格格府,他早有耳闻,也知道就是这座院落。“不过,那时的格格府破败不堪,住着好多户人家,没几个人知道这里曾经是格格住过的地方。现在可好了,格格府整修一新,我也来看看,果然有当年的气派。”
据统计,昨日一天,格格府博物馆接待游客不下数百人。
首批258件古董精彩亮相
此前,本报曾报道过“格格府提前揭秘”的消息,当时,格格府正在布展,有的展品还没到位。昨天,到场的市民见到了首批展品,一共258件古董。据介绍,其中有16件国宝级文物。比如青铜盘龙纹圆鼎是春秋时期的文物,品相优美,铭文清晰,是馆主臧秀云从海外拍回来,也是格格府博物馆展出的30余件回流文物之一。
同为回流文物的还有一件雍正年间的瓷器,专业名称叫熊窑,民间俗称胭脂红。据称,这种烧制工艺已经失传,因而流传下来的瓷器都相当珍贵。
在前院的中堂,还展出有末代皇帝在津(静园)居住时常坐的红木莲花宝座。在它的后面是一扇晚清时期的大屏风,雕刻精美,与宝座风格十分般配。
当年的格格若有知,也该感慨这个院落如今的兴旺了。当转到后院北厢房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会面向墙壁上的说明,驻足细读。原来,这里曾经是裕德龄格格的书房,那些说明就是关于这位格格的。“裕德龄格格生于1886年,如果现在还活着,也该有123岁了。”看着墙上裕德龄格格年轻时的美丽照片,人们不禁感慨岁月的沧桑。
格格府整修 花了整整四年
昨天到场的市民,在参观之余,不时有人发出赞叹:“还真有不少值得看的东西。”其中,格格府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参观的宝贝。2004年,酷爱收藏的臧秀云到鼓楼淘宝时路过格格府,将它买了下来。当时,这座院落属于鼓楼商业街的开发商蓉城集团。开发商把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全部置换走,打算整体出售。回忆起当年格格府的样子,臧秀云用“破败不堪”四个字形容,但是,有着20多年收藏经历的臧秀云知道,格格府极具收藏价值。
从一眼看上到成为格格府的新主人,臧秀云只用了几天时间。但是,此后的整修却花了整整四年。全部工艺都是晚清建筑风格,一个柱子,都要经过滚砂、磨砂、涂层等五道工序才能完成。在修复过程中,因为配一片残缺的瓦,工作人员也要跑遍全国,用上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买回来跟格格府年份、风格接近的成品。如今,格格府终于完美亮相了,有人出大价钱来找臧秀云收购格格府,“给我2个亿也不卖,格格府在我眼里是无价之宝。”臧秀云坚定地说。
据测算,未来格格府博物馆每年的养护费在200多万元。臧秀云说:“开博物馆是一个只赔不赚的生意,但是我们赚到的是博物馆的美誉,是祖国文化的传承。”(记者 高立红 实习生 黄萱 摄影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