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捐眼角膜的事情已经联系好了,医院上午就会派医生来取。”听到妻子这一席话,丈夫王利终于安详地闭上眼睛离开人世。为了亲耳听到这句话,王利从昨日凌晨3时苦苦撑到了5时。昨日下午,王利捐献的角膜已经移植给了两位眼病患者。医生介绍,如果手术顺利的话,王利捐献的眼角膜至少可以让6位眼病患者重见光明。
取出角膜
移植手术
为捐角膜硬撑两小时
昨日早晨8时15分,天空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记者一行驱车赶到了津南区辛庄镇柴家圈村。王利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生活十分贫困。对王利的去世,家里人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
“他的瞳孔在死前十多个小时就放大了,一般人瞳孔放大几个小时就会死亡。凌晨3时,他的体温开始下降,情况非常不好,但他还在坚持,我知道他有心愿未了。”王利的妻子高女士告诉记者,“我马上意识到他一定还惦记着无偿捐献角膜的事情,于是迅速找出角膜捐献《公证书》,拨打上面的联系电话,最终通过天津市遗体捐献小组的志愿者赵永华联系到了医院有关部门。”高女士对丈夫说,要想捐献角膜,最好坚持到天亮,医生这么早也许没法赶过来。“他听后点点头,硬是靠着毅力和吸氧又坚持了两个多小时。”
2005年有了捐角膜打算
王利,42岁,津南区辛庄镇柴家圈村农民。高女士说,他7年来因氟骨症一直瘫痪在床,这些天一直持续高烧,状况非常不好,生命垂危。
“他生性豁达开朗,有股不服输的劲头。”高女士介绍,王利生前做过小生意,开过小饭店,一家三口过得很快乐。然而,2002年的一个下雨天,王利不小心摔了一跤。事发后,他被确诊为氟骨症,由于脊椎压迫了神经,他从此卧床不起。王利瘫痪卧床的7年里,高女士带着年幼的儿子苦苦支撑这个家,靠着以往有限的积蓄和政府发放的低保艰难度日。
据介绍,2005年王利就有了捐献角膜的打算。2007年5月19日,他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就角膜捐献做了公证。在公证书上王利写道:“我患氟骨症多年,于2002年6月不慎摔伤,造成全身瘫痪,现在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为了给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立下遗嘱,待我死亡后将我的角膜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2007年5月19日。”
入户取膜只用了30分钟
天津医大眼科中心的三名医生赶到王利家后,先向捐献者家属履行了必要的告知程序。
10时20分,医生们开始进场做准备工作,包括清理现场、消毒、摆放器械等。10时30分正式取膜,约10分钟后,第一片角膜成功取出。又过了10分钟,第二片角膜也成功取出。两片角膜取出后,立即被放进一只盛有生理盐水的小型不锈钢保鲜容器内。最后,医生们开始为捐献者理容。
两名患者今日重见光明
王利的眼角膜取出后,被迅速地送到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昨日下午3时,一位患有大泡型角膜病变和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被推进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的手术室,接受前三联手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一个小时后,一位斑盘状角膜病变患者又被推进手术室,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给这两位患者进行手术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副院长赵少贞教授介绍,以上两位眼病患者使用的均是王利的角膜,两个手术大约各进行了1个小时,手术都非常成功。“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今天一早两位患者接受手术的眼睛就会重见光明。手术后剩下的角巩膜缘材料将用特殊的保存液保存,因为其具有角膜干细胞,可用作角巩缘疾病的修补,这至少又可让4个患有角膜穿孔或角巩缘疾病的病人复明。”
这种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高女士说,她起初也不理解丈夫捐献角膜的决定,后来看到丈夫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就慢慢同意并理解了。“这种捐献行为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他的角膜经过移植能让其他人重获光明,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他人都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我为他的做法感到骄傲。”
王利的儿子今年19岁,提起父亲他总是眼含热泪。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对父亲捐献角膜的事情,他同样表示支持和理解。
王利的父亲告诉记者,儿子在生前曾经得到社会的帮助,他想以这种举动回报社会,做家长的不能反对。“目前人们的观念还不是非常开放,尤其在农村,能接受角膜捐献的人不多,但我儿子做到了,我为儿子高兴。”
吊唁现场还来了很多村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表示,能在观念上接受角膜捐献就不容易,真的决定捐献就更难了。一位老年村民说,他对王利的做法非常钦佩。“如果捐献角膜没有年龄限制,我也会考虑这件事。”(记者 李卫民 刘彩霞 实习生 王彦淇 摄影记者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