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地处渤海之滨,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恐怕很少有人了解渔民的生活。其实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就有几户水上人家,他们靠捕鱼维持生计,过着另一种不同的生活。
乐!每天收入百八十元
多年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刘庄浮桥下的亲水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盆,装着鱼、泥鳅、田螺、甲鱼等各种水产品,自发形成了一个水产品市场。
而在不远处的海河边上,则停放着几条破旧的渔船,在船上工作的渔民都来自河北省白洋淀安新县,桥下卖的鱼,就是他们打捞上来的。
老夏是渔民中的一位。他今年55岁,和家乡的很多人一样,他家世代都是渔民。他从小在船上长大,14岁开始跟随父亲打鱼,一干就是40来年。
前几年,老夏村里的水域被陆续承包出去了,很多渔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计,只好外出打工另寻生路。老夏的儿子都到外省去打工了,他自己则和几位老乡来到天津,与几个天津人合作捕鱼。老夏等人出力捕鱼,天津的合伙人则负责提供船只、设备和销售,大家五五分成。他们“前店后厂、自产自销”,不但东西新鲜,价格还普遍比市场上便宜一两块钱,赶上快收摊时还会大甩卖。为此,很多老百姓认准了他们,经常到他们这里买鱼,还有些饭店和零售商也从他们这里进货。据老夏介绍,每天他至少都有百八十元的进账。
忙!起早贪黑不得空闲
每天的捕鱼工作是从晚上六七点收摊后开始的。赶在天黑之前,老夏等人迅速把没卖掉的水产品倒回鱼护(一种装鱼的工具),盆盆罐罐都收回舱中,然后把渔网、地笼等撒到河里。随后,他们出去简单地吃口东西,回来便睡觉。大概半夜3点多钟,他们就起床,摸着黑合力把渔网、地笼捞上来。之后再将东西分类倒入各个鱼护里,就这样一直忙活到天亮。
老夏说:“打鱼也要靠运气,有的时候一次打上来的鱼足够卖两三天,有的时候一网下去打不到几条。可能是水质的原因,最近打上来的鱼都不多,昨晚干脆没有下渔网,只下地笼抓泥鳅。”
白天,除了卖鱼,他们也闲不住,在船上择择鱼,把捕到的泥鳅放到一个筛子里,个子小的被挑出来丢回到河里。老夏说:“个子小的让它们再长长,没人愿意要,也卖不上价钱。”每隔一周左右,老夏还会把渔网、地笼搬到岸边晒一晒,然后仔细检查是否有破洞,一忙活就要多半天。
惊!捕鱼竟使用“绝户网”
记者采访时,恰好赶上老夏在晒网补网。20个20米长的绿色地笼摆放在岸边,老夏从船中拿出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的是针线和废渔网。补网的针线比家庭用来补衣服的要粗很多,更像是细绳,老夏说这样才结实。
他翻转着地笼,一节一节地全方位检查着,不放过一个窟窿。发现窟窿时,老夏就会用剪刀剪下一小块废渔网,将剪下的渔网的四边向里折,变成双层后缝补在地笼的窟窿上,这样做也是为了补的更牢固。忙活了2个多小时,老夏修补好20个地笼,把它们折叠好整齐地摆放在河边。
这种地笼,被很多人称为“绝户网”,它们扎根在水底,专门捕捞泥鳅和一些小鱼,鱼一旦钻进去就别想出来,是很多地方严令禁止的非法渔具。常年捕鱼的老夏难道不知道这些吗?对此,老夏不耐烦地说:“这地笼是南方传过来的,白洋淀里有几种小鱼必须用这个来捕,那里并没有禁止使用地笼。天津倒是听说过禁用地笼,可我们也得生存,总不能饿死吧。”
既然是禁止的,那么有没有人来查处呢?“每年通知我们进行检查,但都只是一时,过后就没人管了。”
这种网这么厉害,把小鱼都打光了,严重影响鱼的发育繁殖,最近打不上鱼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对于这个问题,老夏好像没听见,沉默不语。
叹!管得严了就回家看娃
闲聊时,老夏从口袋掏出两张白纸,是有关部门责令在汛期禁止渔船在海河河段内进行捕捞的通知,要求所有渔船撤出海河河段,所有的渔网、地笼必须拆除。
老夏说:“每年都会接到类似的通知,感觉今年的治理力度很大,我们打算先留下看看形势,若是和往年一样,一两天就过去了,我们就继续留下来捕鱼,如果真的严查起来,就只好回家了。”
说到回家,老夏感慨道:“我常年在外,3、4个月才回家一次,除非是春节,回家的时间都不会超过3天。家里的两儿一女都成家了,大孙子现在读小学5年级,二儿子家的女娃也才2岁多。看形势吧,不好就回去找点事情做,找不到就在家看看孩子,尽点做爷爷的责任。”
如果离开了,会不会再回来捕鱼?老夏说:“这个要看情况,什么时候管得松了什么时候回来,等他们(天津本地的合伙人)的电话吧,估计最晚不会超过7月。”
生活篇
以船为家 艰苦并简单着
老夏说,过去在家乡,他们都是工作在船上,睡在家中。现在出来在外,基本上是以船为家了。老夏的“家”是一条破旧的小木船,约6米长,不到2米宽。船头摞着几个用来装鱼的水盆,船帮的木棍上挂着几个鱼护,里面养着很多捕上来的水货,船尾是船桨和马达,甲板上则倒放着两双破旧的鞋子。
船的中间有一个2米多长、1米多高的船篷,老夏就睡在里面。为了防风保暖,船篷被塑料布包裹起来,看上去很破旧。船篷里也同样简陋,只有一些被褥、衣物和几个装着杂物的布袋。老夏的枕边有一部收音机,船上没有电,这部收音机是老夏娱乐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设备。
老夏说:“我们的生活很简单,吃饭都是买现成的,经常吃些饺子、面条。睡就在船上,每天都像睡在摇篮里一样,尤其风大的时候,船晃得厉害,而且经常撞到河岸上。好在我们都习惯了,累了一天,也顾不上这些,倒头就能睡着。”
酷夏严寒的时候住在船上是不是特受罪啊?老夏说:“天热时最讨厌的就是蚊虫,蚊子多的时候我们都不敢打开船篷的帘子。不过天热还好,起码守着河边可以随时洗澡,冬天更难熬,睡觉时得盖上两床棉被,再加上一件军大衣才不会觉得冷。有的时候实在冷得睡不着,我们就到岸上跑跑步,出出汗,身子暖和了再回来睡觉。”
与几位渔民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两只流浪猫,灰白条纹的叫花花,身子纯黑而颈部毛色呈白色V字形的叫黑子,渔民们经常拿一些小鱼喂它们,时间久了,它们便不再离开,定居在桥下。附近的一条小黑狗经常来捣乱,两只小猫机警地和小狗玩起了捉迷藏,一会钻进墙缝,一会冲进杂物堆,弄得小黑狗晕头转向。这出每天都要上演的“猫狗斗”,为渔民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新闻链接
海河捕捞 5年前就被禁
2004年3月1日起,本市制订的《天津市水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规定,海河属于备用饮用水水域、城市景观用水水域,禁止进行各种捕捞作业。
2008年,本市水产局根据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对海河捕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海河中共有大小渔船150余条,捕捞人员大部分来自河北省,90%以上为机动渔船,其中7米以上的渔船大约有20条,这些渔船以钢质为主。捕捞工具大部分以地笼为主,有少部分为大拉网,尚有鱼鹰捕鱼、电网捕鱼等非法捕捞现象存在。从业人员90%为白洋淀地区的,10%为本市人员。
据介绍,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渔业水域的捕捞管理,但是海河属于备用饮用水源水域、城市景观用水水域,这两种水域及其环境保护带内的捕捞行为,渔业主管部门没有管理权和处罚权,无法进行有序管理。记者获悉,海河非法捕捞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多个部门将制定管理方案,彻底解决海河非法捕捞的问题。
背景知识
鱼是海河的清道夫
本市水产局渔政环保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河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天津市原有鱼类记录达151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9种鱼类已经消失。如果海河中鱼少了,水中的营养物质就会大量繁殖,使水生态呈现富营养化,形成大量藻类在水面上漂浮。
因此,恢复海河鱼类资源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运用增殖手段是主动恢复海河鱼类资源的有力措施。本市从2007年开始在海河中实施增殖放流,放流的主要品种是花鲢、白鲢和草鱼。截至去年,放流的鱼苗已经超过1000万尾。这些鱼都是以海河中的水草和藻类为食,因此可以抑制海河里藻类植物的过度繁殖。一般情况下,草食性的鱼不容易被钓到,但如果非法使用电网或者是拖网,就会使投放下去的鱼苗遭受到“灭顶之灾”,也会影响增殖放流的效果。(高国鑫 侯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