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市科委获悉,随着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系列半导体路灯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新产品陆续产业化,本市实施的3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37个子项目实现产业化,累计完成销售收入83.6亿元。2至3年后,3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预计新增产值608亿元,对本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将发挥重要的拉动与支撑作用。
目前,本市确定的35个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这批项目加快了自主创新步伐,35项重大项目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56项,授权发明专利50项,开发出新产品124项。其中“大型全钢子午线轮胎装备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上第一台49/51特巨型全钢工程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和世界上最大的X光检测机,填补了国内装备与产品的两项空白,打破了跨国公司对特巨型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的垄断。“重型数控齿轮加工机床成套技术装备产业化项目”开发出国际上最大规格的坐标轴式数控弧齿锥齿轮铣齿机,终结了我国大型数控齿轮机床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3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一批项目已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今年一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1.4亿元,其中出口额1.9亿元。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赛象公司通过实施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2008年产值超过了10亿元。20个中药品种通过二次开发增强了竞争力、扩大了产业化规模,总计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聚集了一批高端自主创新资源。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的19支一流研发团队、7个留学生团队携带技术和成果来津创新创业,聚集了一百多位海外留学生。来自美国留学生团队在津创办的沙东生物药业(天津)有限公司实施了“抗肿瘤Ⅰ类新药重组变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临床研究及试生产”项目。中科院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等项目在津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整个中科院科技资源向本市聚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中科院各研究所加强了与本市的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达到6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