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资讯

聚焦“华西牛”亮相农博会 育成将大大降低我国肉牛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

发布时间:2022-12-06 15:14:49

最佳答案:2022年12月6日讯:12月5日,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落幕,几乎现场所有路过健康养殖展区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展区中心的一头牛,哪怕它只是模型。因为这头牛高1米7、长

  2022年12月6日讯:12月5日,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落幕,几乎现场所有路过健康养殖展区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展区中心的一头牛,哪怕它只是模型。因为这头牛高1米7、长3米,实在是太大了。

  真的有这么大的牛吗?其实这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自主培育的我国首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它的育成将大大降低我国肉牛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增强牛肉供给能力。“华西牛”的繁育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能吃到“华西牛”?

  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约698万吨,消费量达93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上世纪80年代,我国牛肉消费量不断升高,但肉牛生产水平低、良种覆盖面小、主导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不仅影响了百姓的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俊雅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但整体上生长速度较慢,屠宰率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数量优势。我们就计划培育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来解决我国种源供应和牛肉供给问题。”

  华西牛的新品种培育经历了4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当时,研究人员在内蒙古乌拉盖地区选用体质结实、适应性强、耐高寒的几个品种,开展了复杂而漫长的杂交选育试验。牛具有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的特点,同时肉牛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这些都导致了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团队深入扎根乌拉盖草原,在华西牛育种实践中率先使用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李俊雅表示:“我们建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肉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将华西牛育种世代间隔从4~5年缩短到3年左右,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我们创新性地开展肉牛联合育种工作,目前,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

  华西牛躯体被毛多为红色或含少量白色花片,头部白色或带红黄眼圈,腹部有大片白色。经过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华西牛品种。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已经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华西牛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与乌拉盖15家养殖户合作开始,到目前,华西牛核心群总数已经达到了4200余头,繁殖群体2.5万头。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养殖户王金强从2004年就开始参与华西牛的育种。

  王金强说:“从2004年开始,我建了详细的牛群系谱档案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这几年种牛在全国各地推广,去年平均每头牛出售价格达到2万多元,纯收入在100万元左右。”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路培介绍,我国肉牛生产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来说仍有差距,传统肉牛没有经过系统选育,经济效益较差。“像蒙古牛比较适应北方高寒的这种放牧状态,而南方的小黄牛,就适合养在南方高湿热的天气里。过去我们没有对这些牛进行过系统选育,当时,蒙古牛满足的是拉车挤奶的需求,目的不是产肉,所以它产肉的性能会比较差。”

  张路培告诉记者,现在华西牛已经出现在了不少人的餐桌上,这一品种的培育,就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情况。

  张路培表示:“我们可以从国外买牛,甚至直接进口牛肉,这是最省事的办法。但是从国家种业安全角度来考虑,我们希望有自己的一个育种群。因为在外国那些性能好的,排名比较靠前的顶级牛,他们是不会出售的,出售的都是育种群后代里,评估完排名比较靠后的牛。所以只有掌握自己的育种群,扎扎实实地做工作,才能选育出优秀的种牛应用到国内市场。”

  经群体平均测定,华西牛的增重率能达到每天1.36公斤,这对于肉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也直接与育肥企业的效益相关。这一品种,还能适应我国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经济性高,更关乎着粮食安全。

  “本地黄牛的增重率一般在一公斤上下,作为现代肉牛养殖来讲,如果一头牛生长速度慢,就要耗费更多的人工、牛舍,这些资源去养殖,最后的产肉量还比较低。实际测定的百分比数据,可能看着差别不大,但是我国肉牛基数大,有几千万头,最后的实际差别也会比较大。此外,像一些饲料转化率指标,也是直接跟国家粮食消耗紧密相关的。”张路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