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创新再升级
发布会上,天津自贸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滨海新区副区长、自贸区创新发展局局长尹晓峰介绍说,设立六年多来,天津自贸试验区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国家赋予各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改革开放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487项制度创新措施,38项试点经验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主体数量快速上升,截至上半年,自贸区新增市场主体6707户,增长34.9%,注册资本1855.9亿元,增长12.2%。双向投资延续增长势头,合同外资额、中方实际投资额分别增长24.7%和1.6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航空制造维修、汽车贸易等产业全国领先,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产业业态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探索日益成为趋势。同时,我国加快实施科技立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经济双向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自贸试验区创新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尹晓峰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谋划推动建设天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是在更大范围、统筹更多资源为国家试制度,进一步扩大政策与产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在更多场景、更多领域开展风险压力测试,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创新“试验田”的作用,努力贡献产出更多改革试点成果。同时,建设联动创新区,将为申请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奠定更坚实基础。此外,创新复制推广机制扩大自贸政策外溢性。坚持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在定期发布复制推广经验案例基础上,通过建设联动创新区,探索系统集中、综合配套的复制推广新模式,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服务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
联动发展 共享自贸区发展红利
根据此前发布的总体方案,滨海高新区联动创新区总面积32.6平方公里,包括海洋区块、渤龙湖区块、华苑区块,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以创新药研发和基因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新经济服务业和医药健康产业。中新生态城联动创新区总面积3.1平方公里,包括城市主中心及信息产业园区块、服务贸易园区区块、科技创新园区区块、南部产业园区块、生态城医院区块、北部产业园区块。重点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文旅产业、科技研发、健康产业、医疗创新和智能生产服务产业。
在发布会上,尹晓峰介绍说,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将重点从延伸复制、协同创新、自主改革三个层面推进。
其中,在延伸复制方面,推动将自贸试验区已经实施、效果良好、且属于天津市级事权的创新措施,进行集中复制推广。对于符合联动创新区发展定位、确实急需的国家事权创新措施,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研究推进。鼓励联动创新区根据实际需求,对相关措施进行再创新。
在协同创新方面,立足联动创新区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推动联动创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同步开展制度创新。比如,高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同步开展保税研发、细胞治疗临床转化应用等试点,生态城与自贸试验区同步开展数据开发应用和交易、绿色金融等试点。
在自主改革方面,支持联动创新区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自主开展制度创新。比如,高新区聚焦“双自联动”,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打造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引领区。中新天津生态城聚焦“中新合作、绿色发展”,打造面向东盟地区的自贸服务平台。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将会同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各部门和高新区、生态城,加快推进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联动创新区融入自贸试验区决策推动、协同创新等相关工作机制,推动联动创新区建立专门机构,建立从政策研究到任务落实的全周期推动机制,及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专家解读:打造天津自贸试验区和自创区联动发展战略的升级版(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文增)
两个联动创新区总体方案实施的“双自联动”与此前天津实施的“双自联动”比较,其最突出的创新和亮点,就是制度创新。诸如保税、在区内企业设立自由贸易(FT)账户,探索拓宽自由贸易(FT)账户相关政策适用范围,这些制度创新内容一般都是在自贸试验区,至少是在准自贸试验区才能实施的制度创新办法,在上述两个联动创新区实施了,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创新突破。
这种制度创新的复制和推广,不仅对联创区本身的发展影响深远,而且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其他普通的高新区效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