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新鲜出炉。
回顾“十三五”时期,滨海新区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有一些数字值得关注:比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进北京项目3283个,协议投资额超过9100亿元;天津港“一港六区”实现统一运营管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准箱;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38家百亿级企业,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6.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3%,高技术服务业和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5%.......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也处在负重前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紧要关头:比如“双城”布局尚在起步阶段,民生领域存在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从该《纲要》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上看,这些问题被摆在了重要位置。而这份《纲要》确定了诸多细节,对方向的落地给出了较为具体的“指南”。这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极具价值。
这份《纲要》内容很多,共有16章、105页。我读了一下午,产生了类似缺觉的幻觉。那么,这么大篇幅的《纲要》如何抓住重点呢?那就是抓住数字中的“变”。通过这些数据“变化”,我们来看看天津滨海新区未来的五年会重点衡量些什么,而我们又能从这些侧重点中获得哪些灵感?
《纲要》里列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表里一共30个指标,归在港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生态、智慧四大类。我们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一指标看,2020年是2%左右,2025年预期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滨海新区要迈向数量和质量齐发展的时代。而这一跨越如何实现呢?纵观整个《纲要》,我们得到了五个内核: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
而这五大内核的重要抓手又是什么呢?我们进一步量化分析,30个指标里,未来五年具体细分数据变化较大的指标是: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7.5%要增长到32%以上,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3270家要增长到5800家,这两点跟“智能产业”、“科技创新”相关;3、全区市场主体数量从22.7万家要增长到46万家;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7%要增长到41%以上,这一点跟“新兴领域”相关。
这让我们看到推动产业变革升级的三个底层变量分别是:智能产业、新兴领域和科技创新。三个变量引出几大方向: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打造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抢抓扩大内需战略机遇;打造全面改革开放先行区等。这几大方向又会推动扩大消费需求、吸引有效投资、实现产业升级。内需和产业同时变革反过来为实现“十四五”远景目标打下基础。
未来五年,滨海新区将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健全与京冀交通体系,加强海、铁、路、空联动,深化区域港口群、机场群协作,打通跨区域“断头路”“瓶颈路”,完善便捷通畅的城际铁路、公路网络。这五年间,滨海新区将建立服务京津冀和雄安新区专属服务体系、政策体系。推动南港LNG、京津输油管道等重点项目投产运营,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保障北京油气能源和生活物资供应安全。
关于“一带一路”,《纲要》中明确,(滨海新区)持续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和运营各类产业园区,高标准建设中意(欧)中小企业园等平台载体,探索建设中日、中韩产业园,推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合作区提档升级,打造陆上“一带一路”。推进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深化与海关、机场、港口等部门协同创新,拓展航空服务贸易新业态,打造空中“一带一路”。到2025年,天津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准箱,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进入前20位。
“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方面,发展壮大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就要做强做优智能科技产业,比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区块链。
《纲要》制定了清晰的目标:未来五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以上。这里面就包含,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这些领域与产业升级有着巨大联系。
要实现这些产业升级,就要提升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强链”做优。滨海新区有竞争力、有优势的产业有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以高端成套装备为重点、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新兴装备产业为先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等,这些产业链要做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创新,推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实现创新升级。
具体来看,就是要围绕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以产业图谱、空间布局指引和重点支持产业目录为指引,以产业集群群长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为机制,实施串链补链强链工程,实现大项目带头、大中小配套、上下游联动的格局。探索融通发展模式,加强龙头企业和本地配套企业的合作对接,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生态体系,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推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培育一批上下游互为场景、产业链衔接畅通的产业,构建人工智能、动力电池、机器人等一批创新力更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纲要》提到,到2025年,打造信创谷、氢能产业园、海淡所示范基地、中塘工业园、大港石化产业园等一批有主题、有灵魂的产业园区。
而在创新的维度,自主创新的重点是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焦信创产业、生物制造、先进计算等创新领域,努力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创新基础平台,争取海河实验室落户新区,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积极参与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和天津市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力争在关键电子元器件、成套设备开发、自主可控软硬件、动力电池、创新药物、合成生物、高端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技术成果。
这些重点科研方向的落地需要科研设施和平台。以这些平台打造先进的科技大平台集群,构建具备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创新策源体系。具体来讲,全面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冀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新经济创新平台、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功能。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大、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知名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创新合作,发挥好合作共建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天津分所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构建非营利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形成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根据《纲要》,到2025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将达到5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