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叔叔、阿姨,我们都上学啦,我们会听你们的话好好学习。”日前,远在阜阳的三个孩子给滨海新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用稚嫩的声音给叔叔阿姨报了平安。
这是三名孤儿,父亲因肺癌在老家去世,母亲带3名孩子来到大港打工,后来在出租房中发病猝死。3名孩子无人照顾,在滨海新区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细心照顾下,把孩子们护送至阜阳并落实安置及入学问题。近年来,滨海新区救助站持续深入开展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关爱行动,做好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守护人”。
寒冬搜寻 安全妥善救助
寒冬里,救助人员主动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街面搜寻,每天安排专车专人上街巡查,加大对城区重点地段、车站、地下通道、桥梁涵洞、银行自助取款网点、建筑及拆迁工地、城乡接合部等生活无着人员可能露宿区域的巡查力度。15岁的小刚是内蒙古人,从小母亲就离开了他,他和父亲一起来到天津,后来父亲去世,举目无亲的小刚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他时,他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工作人员像亲人一样安慰他,照顾他,送他回到老家。分别时,小刚紧紧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泣不成声。
针对在站滞留未成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滨海新区救助站充分发挥女性职工特有的耐心、细心,通过沟通交流积极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以及焦虑情绪,并依托滨海新区团委和滨海新区12355自护平台联合开通的线上心理支持服务,及时进行专业心理干预指导。
细化责任 构建体系救助
“谢谢同志,谢谢政府!孩子不见了,家里急死了!谢谢把孩子送回家!”小马的父母看见孩子时流泪不止。15岁的小马瞒着家人偷偷出来打工,在工地打工三个月始终没有拿到工资,身无分文的他被热心市民送至滨海新区救助站。进站时小马一身破衣,鞋底开胶了,蓬头垢面,而且不愿说出家里的联系方式,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开导,小马敞开心扉,救助人员得到线索后,立即送小马和家人团聚。近年来,滨海新区救助站深入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将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同谋划、同部署,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职责任务落实,确保未成人救助保护工作取得实在成效。
创新思路 贴心寻家救助
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集中开展救助寻亲专项行动。成立了寻亲突击小组,针对三站原先长期滞留人员开展大力度集中问询,挖掘点滴线索,多方走访核查,最终为12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亲属。其中一名流浪人员,早在2012年因拾荒露宿由大港救助管理站主动救助,在托养期间一直情绪不稳定,对抗问询,不愿交流。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登报寻亲、人脸识别等常规寻亲方式都没能找到身源信息。突击小组从打开心理防备入手,通过购买零食、陪散步看电视剧等方式一点一点熟络,通过只言片语的交流挖据出陕西、湖北、石泉、百河几个地名。突击小组通过不断地与上述地区派出所和村委会联系,最终确定其为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人,帮她找到了温暖回家路。
分类管理 实现高效救助
对于滞留超过3个月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及时提交安置申请,积极协调办理落户。着力强化站内照料职责,通过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第三方劳务公司签订看护服务协议,引入专业保育员共同做好滞留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以24小时相伴式服务建立信任桥梁,打开滞留未成年人心扉,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13岁的小许一直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市儿童福利机构没有空余床位,新区又没有相应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无处安置小许。区救助站主动担责,破除救助范围限制,在区救助站划出小许生活区域,工作人员与保育员24小时进行监护照料。起草公安、卫生、街道、工青妇等各部门职责并积极协调推进,包括落实各项保障政策、定期体检、教师定期送教上门等。主题教育成果也得到了市委暗访组的肯定。小许不但长高了,还变得爱笑了。
滨海新区救助站还通过深入宣传,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和综治宣传日,集中向社会公众宣讲救助管理政策法规,重点介绍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救助寻亲、心理稳固、教育培训、托养寄养等工作模式,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津云新媒体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