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0年01月12日星期日   
本站搜索
Baidu

三代疏浚人的“国轮国造梦”

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20-01-12 13:38:35

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驻津央企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

“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滨海型”系列船舶


“天狮”船


“天鲸号”

1月10日,由驻津央企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表彰。

该项目历经近20年产学研用攻关,造就了远海岛礁建设大规模高效推进的国之重器,为我国远海资源开发、港口航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提供了装备保障。项目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欧洲疏浚强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标志我国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设计、制造、使用已形成完整技术体系,核心设备和总装建设已建立完整产业链。

为实现我国航道疏浚、海疆建设的独立自主,中交天航局的建设者奉献了整个青春,也奉献了一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二千五百年前,庄子做了个梦,梦见鲲鹏能够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寓言变成预言,中国疏浚人化“鲲”为船,建造了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它有翻江倒海、移山造岛之能,丝毫不逊于庄子的瑰丽想象。更重要的是,“天鲲号”具有完全自主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它的诞生标志中国疏浚装备国产化迈入了新阶段,正在逐步追赶乃至赶超世界领先地位。

两个甲子前,中国疏浚业肇始津门,发轫海河。那时起,疏浚装备的国产化就是中国疏浚人的“梦”,经过三代造船人的努力,这个梦在经历生根发芽后,如今,已经照进了现实。

封锁 就迎浪起步

“前些年,父亲还健在的时候,晒太阳是他每天的习惯。有时他会用颤微的双手示意我过去,我心领神会,会拿出本子来,靠上前去,一边辨别父亲的话语一边快速记录。” 李毓璐的儿子李沅回忆。

“年纪大了以后,他一如当年在台儿庄路41号的老楼。那时,每次加完班后,他会选择打开窗帘,倚在窗边,对着海河边,思考前晚看过的图纸,查漏补缺。耄耋之年的父亲退休多年,仍挂念他为之拼搏奋斗了一辈子的挖泥船,会特意嘱咐我将自己偶尔想起挖泥船的事记录下来。”李沅说。

1926年,李毓璐出生在东北一个小康之家,家境优渥的他在北京求学十年,精通机械工程、挖泥船工程,熟悉英、德、日、俄、荷等多国语言。他历任天津航道局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伴其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

凭借扎实的外语与过硬的专业知识,李毓璐一直通过最新的国外核心期刊,了解国外最新造船技术,对国外各类挖泥船的船体结构、性能参数等有着很深的了解。

1955年,疏浚中南海的任务交给了天津航道局,可当时整个中国没有一艘可在内陆湖泊施工的组合式挖泥船。后来李毓璐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连云港停泊着一艘日本产的“旭”号挖泥船,已废弃多年未用。该船外壳已坏,但机电设备尚可利用。为此,天津航道局立即组织力量,由李毓璐牵头,多方查找资料,选比方案,完成了组合绞吸形的船体设计,至此我国第一艘中型组合式电动绞吸挖泥船制造成功,因首用于北京,故命名为“北京”号。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港口建造如火如荼,对挖泥船的需求缺口很大。为满足港口航道建设需要,国家投入约2亿美元先后进口了近百艘各类型工程船舶。1985年前,中交天航局利用贷款和国家拨款购置各类船舶56艘。那时,李毓璐作为有关方面专家几乎参与了所有船舶的引进。

那时,中国的主力疏浚船舶主要以改造、引进国外设备为主,仅1964年引进的“津航浚102”轮的费用就折合约4吨黄金。更糟糕的是,国外厂商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所有参数严格保密。往往花费重金买来的船舶在施工时出现问题后,更换零件需要联系商家,售后服务缓慢,耽误工期且花费不菲。不满于外国厂商的傲慢态度,更为了提高船舶生产率及使用寿命,以李毓璐为代表的老一辈天航人走上了疏浚装备国产化的道路。

质疑 就砥砺前行

2016年,王玉铭接到了一个从启东造船厂打来的电话。74岁的他二话不说,当天就从天津飞往南通,他知道不到关键时刻,后辈们不会打电话请教他。

王玉铭是李毓璐的徒弟,1966年进入中交天航局,历任副总工程师、船机处处长等职务,主导或参与了中交天航局大部分主力挖泥船的修造工作,在船机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1985年,中交天航局开始引进我国第一艘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5”轮。王玉铭协助李毓璐负责有关国外进口零件的谈判采购工作。

“津航浚215船”的建造难度在当时属于世界级,相关技术资料整理相当耗时耗力,监造组当时都是边工作边学习,王玉铭常常需要通宵整理资料。

那时李毓璐已经年近60岁,精力大不如前。“当时我们那批工程师,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很多工作责无旁贷,基础性的工作都我们来,做完以后给李总看,李总一笑这事就行了,一皱眉头就麻烦了。” 王玉铭说。

在长达三个多月的针对购买泥泵事宜的谈判中,日方代表曾以为中国人对装备制造一窍不通,谈判的时候充满了对中国造船业的不屑,认定中国人不懂泥泵的设计。好在王玉铭等人准备充分,李毓璐不慌不忙地拿出准备好的资料,用日语、英语把泥泵的运作原理及我方设计思路详尽地阐述出来,引得日本专家刮目相看,连连感叹:“原来中国同行对造船技术的认识已经如此深刻了。”

“那个年代,中交天航局的装备均从国外引进。我们内心绝不想这样,但是必须要承认与疏浚强国的差距。通过引进的方式,来消化关键技术,进而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道路,这是客观而必须的。” 王玉铭坦言。改革开放以后,中交天航局在引进国外船舶的同时,更注重从国内购置船舶,并有部分船舶实现了在国外设计、国内建造,部分核心设备代表了世界级疏浚技术水平。

如今,“津航浚215”等挖泥船仍是中交天航局的主力船舶。服役多年的“津航浚215”船状态良好,自2000年调遣至苏丹,已连续施工作业近20年,其良好的性能饱受业主好评,订单纷至沓来。

因为多年来浸淫造船工艺,王玉铭在本应退休的年纪多次被公司挽留,直到2008年才以66岁的高龄退休。退休后,他仍继续为公司船舶建造出谋划策,尤其“天鲲号”建造期间,他常常往返于天津与启东船厂之间,成了“天鲲号”的义务“监护者”。

赞许 就扬帆奋进

2017年,中秋将至,56岁的王健起了个大早,和师傅王玉铭一块儿去到已经92岁的李毓璐家中探望。中交天航局三代造船人又再次相聚。

1996年,当了8年轮机长的王健下了船,却又被王玉铭再次拉上了“船”。当时,局里选拔培养青年骨干,王健因为经验丰富,对船体足够熟悉,被选中当作王玉铭等老一辈造船人的后辈力量开始培养。转眼24年过去,王健现任中交天航局船机设备专业总工程师,参与建设了 “天鲸号”“天鲲号”等大型挖泥船。

2003年,中交天航局准备启动大型绞吸船的建造工作,但在与国外公司谈判的过程中,对方判断中国没有能力自主设计建造大型绞吸船,漫天要价,谈判随之搁浅。

“既然外国人不干,我们就自己干!不信我们会比他们做得差!” 2006年,中交天航局联合国内产、学、研单位成功建造中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天狮”船,彻底打破了国外挖泥船的技术垄断,且造价不到进口船舶的一半。以“天狮”船为基础,中交天航局迈开了大规模建造绞吸船的步伐,“天牛”系列、“滨海”系列、“新215”系列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投产。2013年,当时疏浚能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天鲸号”开赴远海,书写了当代科技版精卫填海神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功勋船舶”。

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疏浚关键系统、关键设备从严重依赖进口发展到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成功实现了国产化、大型化和现代化。

2015年12月11日,大国重器“天鲲号”正式开工建造。在业内看来,“天鲲号”核心装备的建造难度不亚于国产航母。在此之前,国内尚无此类船舶的设计建造经验,且国内尚不具备重型自航绞吸船建造模拟实验环境,故从船舶初步设计到技术规格书制定,再到生产设计,整个过程步履维艰,船舶建造只能在实际生产中步步推进。

在“天鲲号”的监造现场,作为组长的王健分外严格。一次验收工作中,由于焊缝质量不合格,他希望工人返工重焊。当时正值酷暑,铁皮在烈日的炙烤下达到四五十摄氏度,现场工人怨声载道,甚至有人跑来说情,希望他能网开一面,但王健坚持要返工,因为他知晓一旦出现焊缝失力,就可能酿成严重事故。这艘凝聚了中国三代造船人乃至整个国产疏浚装备产业链心血的钢铁巨擘不容有失,建成后的它会成为中国疏浚装备的“新名片”。

三年多时间里,“天鲲号”建造团队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对每道工序、每个部件严格把关、追求至善,成功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油缸式柔性重型钢桩台车系统,并在吸收功勋船舶“天鲸号”远海岛礁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球首创在“天鲲号”上配置钢桩台车和三缆定位双定位系统,自主研发应用了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挖泥控制系统,开启了我国疏浚装备向智能化升级换代的新纪元。

建成后的“天鲲号”挖掘系统能力居世界前列,挖掘深度亚洲第一,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全球最强,输送能力世界第一。“天鲲号”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制造业迈入世界领先水平,是我国高新技术与重型装备制造高度融合的里程碑,为实现科技强国、制造强国、海洋强国的中国梦再添羽翼。

从努力突破技术封锁,到自主设计建造,再到世界领先,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开展大规模吹填造岛和航道疏浚能力的国家之一……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阿迪拉
53K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