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户的救济金和后院的菜地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七旬儿子照顾96岁母亲 老娘久病床前有孝子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距天津市区 60 公里的东棘坨镇位于宁河县西北,地处京津唐三市之腹。张老仁庄村是东棘坨镇的一个普通小村庄,这里,流传着一个孝子的故事。
70岁的儿子 96岁的母亲
推开狭窄的木头门,院子里晾衣绳上刚洗的尿布正随风飘动。小小的院子,一排土坯房,房前有根自来水管,墙角立着锄头,房后有一小块菜地。土坯房里有两间屋子,一间用来放柜子、旧沙发等杂物,一间有通头的大炕,炕上王贺大爷的母亲正躺着,小小的身子盖着被单。
“来来来,快进来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声音洪亮的王大爷皮肤黝黑,有点驼背,额头上有深深的皱纹,但他脚步利落,精神头十足,一点都不像是70岁的老人。
“我老娘1918年生在宝坻县,后来嫁到张老仁庄村,今年虚岁96。83岁的时候中风瘫在床上,已经13年了。现在岁数大了,脑子也不大清楚,总是迷迷糊糊的。”
王大爷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一辈子没娶妻生子,一直守着这个家。老娘病后一直守在床边,每天给老娘洗三次脸,擦一次身子,梳头发,喂饭,至于翻身、换尿布更是不计其数。十几年如一日。
“老娘原来身子骨特别好,80岁的时候还能在地里干活,还背过柴火,里里外外一直忙活着,后来才躺床上了,现在清醒的时候精神头还不错。”
一般来说,常年卧床的病人难免会生褥疮,但问到这一问题时,王大爷的回答却出乎意料:“褥疮?没有!老娘从来不生褥疮,夏天也没有疹子、痱子。老娘岁数太大,不能坐起来,只能一直躺着,所以隔一会儿我就给她翻个身,每天都会擦擦身子。入伏之后,我就在院子里铺好褥子,把老娘抱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这么多年了,你别看她一直都躺着,其实连感冒都没有,身体好着呢!”
“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姐妹都嫁人了,弟弟们生活也不太好,二弟媳妇去世了,还有个儿子要结婚;三弟情况也不算太好。我是老大,自然该照顾老娘,这没什么可推脱的。”
“老娘一辈子真能算得上是贤妻良母,以前一直照顾公公婆婆,1949年发大水淹了地,就带着姐姐和我去要饭;后来伺候我那眼睛不大好的父亲十几年,拉扯我们几个孩子,从来没喊过苦叫过累,一直撑着这个家,”说到这,王大爷感慨道:“老娘不容易啊!她能为家付出一辈子,我就能照顾她一辈子!”
一人撑起一个家
说起王大爷这辈子,真是不容易。
“我15岁就离家上学去了。1958年高小毕业后,去了芦台工业技校上学,那会儿是半工半读,吃大锅饭;后来三年困难时期,转到了赵本庄的农业中学,半耕半读。”
1960年王贺初中毕业,还是十几岁孩子就开始撑起这个家。“1960年我父亲的眼睛坏了,不能干活了,大姐已经出嫁,弟妹太小,我一回来就进公社干活。那会儿我还小,刚开始每天才挣8个工分,能换4毛钱。这4毛钱,就是一家子六张嘴的生活来源。”
三年困难时期,村子里闹饥荒。“1959年的时候,我们吃‘瓜菜代’。那会儿没有粮食,家里就用高粱壳、野菜、玉米棒子、稻糠、南瓜做成饭吃,当年一家子硬是靠着‘瓜菜代’挺了过来。”
1971年王大爷的父亲去世,作为长子,他负担起了整个家。
“1976年大地震,家里的老房子没倒,没死人。后来二弟要结婚,我帮着做了家具,拿了聘礼,又修了老房子,前后花了1000多块,把他的婚事办好了。”
说起婚事,至今未婚的王大爷有一番曲折的经历。“我一辈子没结婚,但是前后说过三次亲。第一次我20多岁,人家给说了个宝坻的姑娘,那家要我去当上门女婿。这一大家子人都指望着我呢,我怎么能走呢?”
“第二次介绍的那个没见面就吹了。第三次我都38岁了,老娘着急我的事。有人给我介绍了一个广西柳州的,让去那里相亲。1982年我带着几十斤大米、几十斤全国粮票去见对象了。然后领回来一个女的,没想到来了天津,她给跑了!”
原来这是个女骗子,一路和王大爷北上时后面还跟着接应的人,到了天津,骗了王大爷一身新衣服就扬长而去。“这一路火车票花了105块钱,到天津给她买了一身衣服,花了300多块。后来她让柳州公安局抓着了,公安局还让我过去作证来着……”
从那以后,王大爷再也没让人介绍过对象,一直和老娘相依为命过着日子。“我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过,到这个岁数了,不争了,不想别的了,就是想着把老娘照顾好,也就是最大的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