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右一)与姜国星、姜娜在列车上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中国传统的小年。清晨,津城飘起雪花,虽然说瑞雪兆丰年,但这雪却给赶着回家的人们添了些许麻烦。从河南来津务工的姜国星夫妇带着可爱的小女儿打车赶到天津站,在飘扬的雪花中进站上车,一同上车的还有近20名农民工兄弟姐妹,他们都是在志愿者姚亮的帮助下,才成功订到车票的。志愿者姚亮一行四人,与本报记者将跟随他们中一些人一同回乡,并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他们回家路上的点点滴滴。
镜头1 收了摊踏上回家路
姜国星,河南信阳农民,今年40多岁,拥有一个典型的“打工家庭”,一儿一女,长子在津读过义务教育,回老家读高中,10岁的女儿姜娜仍然跟他们在津居住和读书。姜国星夫妇已经来津十年了,辗转做过多种职业,近几年,在津南区以卖早点为生。二人勤劳朴实,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些年,天津发展蒸蒸日上,姜国星夫妇也跟着得了不少实惠,挣了些钱,让家里的生活有了不少改善。此番,记者跟他们一起回家,能够近距离感受天津发展给这些外来务工者生活带来的改变。
“一年没回去了。”姜国星说,“干早点虽然能挣些钱,但就是辛苦,一年到头得起大早,还舍不得歇。”就在昨天早晨,两口子还坚持凌晨3点起床,干到上午10点才收摊,然后打辆车赶往天津站。“钱是人挣的,总想着休息,钱不会自己找上门来。”姜国星淳朴地说。
镜头2 天津在变收入在增
上了火车,行动不方便,但采访回家的农民工并不费力,因为前后左右到处都是。
祝庆林,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农民工,50岁。这位农民工大叔很憨厚,交流后才知道,他不仅有阅历、有眼光,还有一技之长。他在一家公司从事钢结构安装工作,天津西站等大工程建设他都参与了。他所在的公司,老板管吃管住,月收入五六千元,论收入并不比白领差。提起天津的变化,这位憨厚的农民工颇有感触地说:“特别是近五年,天津变化太大了,城市更漂亮了,我们的收入也相应提高了。”
祝庆林有两个儿子,长子28岁,已成家立业。次子20岁,仍在大学就读。在河南老家,生了儿子的人都要盖房子,这是约定俗成的事。靠着在天津打工挣的钱,1998年和2005年,祝庆林先后在老家建了两所二层楼房,说起这些他特有成就感。“将来小儿子毕业了留在城里,还得买房。他刚走入社会,挣得少,我还得给他攒点。”
镜头3 希望儿子留在天津
刘凤体这位河南大姐,来津10多年了。她的一双儿女都在天津上的学,女儿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儿子仍在天津西青大寺的一所学校读书。刘凤体在西青开发区一家公司打工,穿着打扮已经城市化,看不出一点乡土味。她的儿子张东威戴着一副眼镜,很斯文。
说起天津,她说:“我刚来天津时,大寺都是一排排的平房,马路平整,很干净,当时我就想,老家什么时候变成这样就好了。”话头一起,14岁的张东威也来了兴致。他说:“我那时才不大点儿,还在门前的树上拴上绳子打过秋千呢。”
“谁能想到,后来的变化会这样大。瞧现在的大寺,不仅楼房成片,还有许多现代化的工厂,早已没了当年的样子。”为此,她不再满足老家多少年不变的状态,挣足了钱,便在漯河市买了楼房。“儿子一天天长大,万一今后他在天津呆不住,回去也有个安身之所。”刘大姐说,“儿子从小就在天津长大,同学、朋友都在天津,我还是愿意让他留在天津发展。”当听说天津春季高考可以给她儿子这样户口不在天津的孩子一个出路时,她非常高兴。“孩子已经上初三了,争取考好一些,不然的话,明年就得回家乡读高中了。这次从老家回来我就开始打听,争取让他留在天津。”
记者手记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是一列从天津开往汉口的空调列车。
上车前,记者是在领票口取到此前在网上订的火车票。看到车票上“空调”二字,记者想,条件可能不会太次。当跟随大队人马排队依次上车时,终于感受到并不如想象的美好。刚刚登上12车厢,就听到里面一位大姐说:“谁没座,往里面站俩。”说着,她关上了本来打开的11车厢的门。抬头望去,看到里面已经挤了两个人,那种状态是记者根本不能想象的,等再往里走,想象力得到了补充。只见过道里、洗手间,全都站满了人,每往前走一步,都不容易。
车上大多是返乡的农民工,车厢里虽然挺挤,但秩序并不乱。记者看到,人与人之间互相礼让,没人大声喧哗。车厢内放着温馨的音乐,乘务员在耐心询问着乘客有什么需求。
这趟列车刚刚历时18个小时到达天津,便要返程回武汉。k919次列车餐车长周丽娟介绍说:“这辆车现超员50%,是春运以来,人最多的一天。你可能不知道,信阳以南的民俗与信阳以北有别,那边腊月廿四才是小年,所以很多人选择今天返程,是为了赶回家过小年。”
这趟车上,不少乘客都是去河南方向的,因为车厢里到处“回荡”着河南口音。就在这时,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大姐开腔了。“你是那个志愿者吧?”她问姚亮。得到首肯后,对方高兴地说:“我在报道里看到过你,你们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帮那么多人订了火车票,我还给你们打过电话呢。后来自己订上了,就没再麻烦你们。”
接下来,这位热情的大姐对姚亮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你们现在订多少票了?”“到今天为止4000多张了。”“现在还管订吗?”“还订,公司有人。”“你们给大伙订票又跟农民工回家,得搭不少钱吧?像我们这种打工的,上有老下有小,可担不起……”
交流中,记者发现,这个车厢里有不少姚亮的粉丝。一个在天津上大学的河南漯河籍女孩当即在人人网上加姚亮为好友,还说要持续关注他的动态。(记者 高立红 实习生 程婷 摄影记者 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