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蓝天碧水,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智能环保……如今的滨海新区,正在崛起一座宜居生态新城区。
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滨海新区坚持走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围绕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推进生态文化为重点,积极推行节能、环保、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
中新天津生态城
国家绿色发展典范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智能电网示范工程,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项目,实现了14项建设成果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际领先。项目有效解决了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小、不稳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可快速查找故障并自动修复,保证了电网使用的安全和高效。通过电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可实现电器远程操控,人不在家,洗衣机、电饭煲、热水器、空调等电器按指令工作的生活不再是梦想。
目前,生态城起步区已基本建成,一批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或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创意、科技研发、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等为显著特色的产业聚集态势,正在努力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的示范区。
建设循环经济
发展绿色产业
2011年9月19日,滨海新区最大污水处理项目——北塘污水处理厂一期竣工并通水试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5万立方米,面向开发区、北塘、海洋高新区等多个功能区服务,填补了该区域没有污水处理厂的空白。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区全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生态城区,积极打造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成为我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先行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新区积极推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降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目前,已建成7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形成5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立了全国第一家排放权交易所,以资源能源的有效供给支撑滨海新区的永续发展。从2011年开始,滨海新区及各功能区还将连续3年投入18亿元,支持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对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并循环利用,是新区建设宜居生态城区的重要内容。去年10月投入使用的新区第一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国家发改委重点扶持项目,占地7.4万平方米。一期投资8亿元,日处理能力1500吨,是目前全国技术最先进、再生能源利用最充分的垃圾处理项目。正在建设的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后,新区将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位于新区北部的北疆电厂,目前已形成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其中,海水淡化装置全部竣工投产后,将可实现日产淡化水20万吨,每年可为新区输送淡水6000万吨,相当于新区年淡水使用量的十分之一。
坚持以人为本
健全体制机制
滨海新区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尽可能使公共决策满足大多数公众的利益诉求。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区的奋斗目标,滨海新区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并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监督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举报系统;积极开展经常性、专题性生态环保教育,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大力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开展垃圾分类、生活节水、绿色交通等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生态理念。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新区政府自2010年成立以来,积极鼓励市场资金投入,建立多元投资渠道,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区建设。自2010年以来,新区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完成了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河道改造、园林绿化等项目建设,实现环境保护投资达206.52亿元,为全面实现新区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区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环境整治
提升城市功能
按照市委、市政府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要求和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滨海新区坚持把更多精力、财力、物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市容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目标。经过900多天的艰苦奋战,新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近年来,滨海新区投资56亿元,进行城区环境整治,完成了新港二号路、新开路、东环路等99条道路43个社区和23个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提升了津歧路、城际高铁沿线等9条入新区道路绿化水平;对森林公园、大港湿地公园等13个公园实施了改造工程。据统计,新区共完成拆迁171万平方米,整修楼房1995栋,平改坡519栋,立面整修515万平方米,空调移机17584个,规范店招牌匾18286块,新建提升绿化1397万平方米,管线切改入地24万延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