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区居民义诊
汉沽社区花卉房
大学生志愿者清扫垃圾
社区老人巡逻队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创和谐稳定新优势,争当构建和谐社会排头兵的使命。
作为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区,滨海新区专门设立了社会管理创新指导处,专门建立了社会管理创新联席会议制度,社会管理创新被写入滨海新区“十大改革”,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将滨海新区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民政部与天津市政府共签推进滨海新区民政事业创新发展合作协议,使之成为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区。
与此同时,滨海新区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围绕住房、收入、社保、教育、医疗、出行、环境等社会建设的几大领域,新区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调配资源、统一建设标准,将公共财力向边缘区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每年实施一个20项民心工程,启动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并逐渐显现成效。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人口聚集效应明显,这对社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面临诉求多元、文化和习俗不同容易引发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滨海新区把预防和化解矛盾的重点落实在了创新体制机制上
滨海新区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突破口,以创新工作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政策体系为着力点,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滨海新区把及时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放在了体制机制创新上,构建起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启动了新港街、泰达街、汉沽街、中塘镇4个街镇和康翠社区、凯旋苑社区、薛卫台社区等8个社区为综合试点,将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细分为9大类、36个重点项目,以抓项目的方式全面加速创新进程,开创了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崭新局面。
单一调解模式不能满足新时期群众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法律诉求、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更高的追求和期待,因此滨海新区建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信访“五位一体”为主,新区、管委会和功能区、街镇以及村居“四级平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是滨海新区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次突破。从2010年9月起,滨海新区在全区12个管委会、27个街镇和346个居村建立起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站)。
2010年,滨海新区综治信访服务中心联合“调解信息业务系统”软件,实现新区、功能区和街镇全部联网、信息实时传输,保证了信访、调解件及时交办、转办、督办、跟踪、回访。延伸到最基层的村居,最终实现“四级联网全覆盖”,实现信息同步、上下联动,信息上报不过夜。
四级综治信访网络系统包括接待登记、受理、交办、调解、回访,以及领导督办、催办、查询、统计等功能,是一套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矛盾纠纷调处信息业务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纠纷数据和办公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事务处理的周期,使中心工作人员及时、便捷、高效地掌握全区各类社会矛盾动态以及调处情况,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纠纷当事人对事件解决的满意度,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
家住塘沽中心北路一带的杨大爷,因房屋装修与施工单位产生分歧,几经调解不成。他带着一纸诉状来到滨海新区综治信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深入当事人所在管委会综治信访服务中心、街道和施工单位等部门实地了解,并与当事人的家人、朋友,详细交谈,当场答疑解惑,终于使杨大爷的房子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杨大爷逢人就说,这事儿处理得漂亮。
随着新区“十大战役”和“十大改革”的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重要社会关系。滨海新区从职工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着手,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滨海新区出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配套《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政府依法调整和劳资双方自主协调相结合的机制,以规范劳动关系为基础,以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为重点,以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体系为保障,形成了政府指导、面向企业和劳动者的“双向服务、双向维权、双向监管”的工作格局,建立起了区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推进、工会积极主动、各方密切配合、职工广泛参与的“四级联动”体系。
滨海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年都要进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大检查,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整改。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实现97%以上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其中农民工等外来建设者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5%。
此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滨海新区完善《滨海新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事项实施前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开通网上24小时法律咨询服务,完善“12348”法律服务专线,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完善“十大战役”的纠纷调解及案件快审快结、现场办理机制和立案通报、沟通协调制度等。
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都绕不开基层。因此,需要寻找这样一个清晰的路径:如何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如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管理体制改革以后,滨海新区为了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实施了“强街强镇”计划,通过调整街镇布局,向街镇下放财权事权,进一步增强街镇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社区层面的组织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居站分离”、“网格化管理”、“三社联动”是其中的重要探索。
“居站分离”即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以外,设立街道行政服务社区工作站,其主要职责是承接从居委会剥离出来的行政性管理工作;而居委会则主要从事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工作,凸显其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职能。
“居委会的人隔三岔五上门,问我们生活需求和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张安兰大娘笑着说。59岁的张安兰是滨海新区新港街北仑里社区居民,昨天午后,正在社区凉亭乘凉的她告诉记者,“以前大事小情都要去居委会反映,实施了‘居站分离’以后,居委会主动入户了解问题,而且社区还有了工作站,我们不出社区就能办很多事。”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是社会管理中最基础的元素,已经成为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三社联动是滨海新区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探索出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科学分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新型发展模式。
滨海新区紧紧抓住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域的契机,结合新区“强街强镇”战略的实施,以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大力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形成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良好局面和工作机制,促进了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
日前,家住汉沽滨河社区的崔淑琴老人,满脸堆笑地拉着前来探望的社工小王进门。“要不是有三社联动,现在下雨我还得用脸盆舀水呢!”老人回忆说,由于自家地势低洼,今年夏天一场暴雨造成家中雨水漫溢,当时正在巡查走访的社工小王来到崔淑琴家,迅速组织周围居民和其它片区的社工帮助老人排水,避免了家具被泡造成的损失。
街道社区是社会管理的最前沿阵地,各街道结合辖区特点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并取得成效。网格化管理就是将辖区依据一定的户数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格内有专人负责格内的所有事务,也可以称为“网格专员”或“第一责任人”。这种管理模式,使网格专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社区的民情百态,变传统的被动等问题为主动下去找问题,从而使社区矛盾、居民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和解决。
据了解,目前在迎宾街、新港街、寨上街已经正式推行了网格化管理模式,并且见到成效,这种社区治理模式使百姓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是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分工,工作人员每天要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下派的行政事务,网格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手少”的现象,使责任分工更加清晰、明确。划分网格后,每个格内的事务都由专人负责,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居民自治作用,促使居委会工作人员能够从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从而使社区矛盾、社区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化解。下一步,新区将总结先进的社区经验,逐步将网格化管理在全区所有街道中推行。
“原来我要是出差一个礼拜,会特别担心工作停滞,因为很多事情靠个人力量不能决策。但是现在我们的网格社工、兼职委员、党小组、楼门长以及社区民警、业委会等人员将原本平面化的一个社区网格填充成一个完整立体结构,即使我走一个月,社区工作也可以照常完成,并且完成得非常好!”有十年社区工作经验的开发区康翠社区党总支书记林德菊深刻体会到了网格化管理给社区带来的变化。
康翠社区是开发区的老社区,存在房龄长、设施老化等问题,常住人口6700多人,而总人口是11400人,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这都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挑战。该社区按照每400户一个社工的标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格,每个格有一位网格社工即第一责任人,他要负责网格内的信息更新、调解、卫生、活动等格内的所有事务。林德菊告诉记者:“社区工作繁杂,我初步估算了一下,社区的专项工作有43项,包括统计、司法、维稳、安全生产等等,这43项都具有专业性,而居民日常反映的问题还不包括在内。如果做好所有工作,只靠11位专职工作人员的力量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以网格为框架,充分发挥调动社会力量,将网格填充丰满,这样在调解矛盾、组织活动时就会水到渠成,收到好效果。”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因此,需要发挥群众性社团组织的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新港街在全区第一个成立了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模式。通过社会组织联合会优化整合社区资源,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凝聚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实现居民由“社区人”转变为“社团人”,逐步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新港街通过购买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令很多小区都为之头疼的绿化问题上大见成效。
今年4月中旬以来,新港街通过招标的形式,将社区绿化养管项目外包给了某专业公司,由该公司负责海河大桥以西7个社区2万平方米的绿化养管工作。这样一来,由原来街道直接雇人绿化的“养人”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出资“养事”,不仅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也解决了街道专业性不足、人员欠缺等问题。
新港街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后,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首批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的政策创新优势,日前,区民政局决定在新港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所有街道(镇)组建社会组织联合会。在集中组建过程中,各街道(镇)将专门成立社会组织联合会筹备小组,深入社区调研,摸清辖区内社会组织的数量、规模、类别、活动开展等基本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逐步规范、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将辖区内的社会组织按功能分门别类,科学制定社会组织联合会组建实施方案。
根据联合会组建实施方案,在筹备小组充分调研、多方协商、严密组织的基础上,召开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大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联合会会长、秘书长、监事等领导机构和监督机构人选,为联合会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法律及组织保证。街道(镇)要在办公场所、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确保联合会能顺利开展工作。各项前期工作全部完成后,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及时到审批单位申请办理成立登记手续。
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后要明确独立法人地位,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活动。要完善内部制衡和约束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治理结构。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服务承诺等管理制度。
从去年底至今,新区已有近20个街道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继新港街之后,去年5月,迎宾街成立了大港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该联合会下设助老服务、居民共建、助残助困、再就业、民间艺术等45个协会,现有会员万余人。迎宾街相关负责人说:“街道成立联合会后最大的变化在于将零散的居民个体、民间队伍整合到了一起,就好比说原来居民组织活动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联合会后,这些来自民间的各方力量汇聚一起‘有章可循’,发挥其整体合力的效应,扩大在群众中的覆盖面和凝聚力,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原来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文体队伍大约6000左右,现在超过了万人。”
迎宾街的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后,那些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找到了“娘家”。如今在大港世纪广场经常会出现身着“迎宾街社会组织联合会”马甲的健身队伍,这是联合会下设的健身协会,会长张姨介绍说:“现在我们的队伍达到了200人,有太极拳、太极扇等运动项目,整合之前都是三五个居民分散在社区里活动,组织活动也是自发行为,成立联合会后,街道给我们购买了统一服装,为我们协调场地训练,现在我们的队伍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很多外辖区的居民也要加入,愿意走出家门的居民比以前多了!”
作为社会组织的监管部门,区民政局将通过政府职能转移、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招标和公益投标、专项资金扶持、社会组织孵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加大对社会组织联合会管理、发展、服务的支持力度,促进联合会及其所联系的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促进滨海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滨海新区27个街镇将实现社会组织全覆盖后,这一举措将走在全国前列,为滨海新区的社会管理创新又添新翼。
随着滨海新区进入全面开发建设的新阶段,流动人口也呈现跨越式上升的趋势。 如何让他们对新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获得同城化待遇,是社会管理创新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滨海新区,常驻外来人口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如何为他们提供好服务,使他们变成新区的新市民,滨海新区在这方面有大量探索和实践。
针对滨海新区流动人口落脚区域大、点位多、人员复杂等特点,滨海新区创新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三级平台”,实行“三级管理”,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级平台”即在滨海新区12个功能区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站,在于家堡金融区、响螺湾商务区、滨海欣嘉园等9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大型建筑工地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分站,在滨海新区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分站和中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并最终将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汇聚至滨海新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中心,与市级单位联网,及时为流动人口解决各类问题。“三层管理”即:新区对长期在企业务工的外来人口实行集宿式、公寓式管理;为参建大型重点建设工地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外来施工人员兴建建设者之家,实行社区管理;对散居在街道的流动人口,落实房主、业主责任制的管理模式。
除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新区还对集中居住的外来人口进行各种培训教育。目前,滨海新区正式启动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今年年底将建成10个蓝领公寓数字化学习中心,到2013年覆盖滨海新区全部蓝领公寓。网站远程学习平台可以支持10万人同时在线学习,其资源平台涵盖素质教育、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大类的60余种教育资源。同时,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服务手段全天候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学习、法律信息咨询等多方面的支持服务。真正为外来建设者建成他们理想中的家。
滨海新区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天津户籍问题,还为一部分“优秀外来建设者”提供了保障性住房,这些消息都让国内其他城市的打工族羡慕不已。
今年36岁的郑高峰是河南开封人,在新区务工15年,如今是中海油服船舶事业部滨海海上石油603船实习船长。长期在外漂泊,虽说能挣一些钱,但他却总感觉日子过得不是那么踏实,与家人的分离,归属感的缺乏,让他对于未来的生活并没有十足把握。2011年4月22日,对于郑高峰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他获得了滨海新区“优秀外来建设者”荣誉证书,同时还收到了滨海新区公安局民警送来的“天津市户籍准迁证”,他欣喜地说,滨海新区给了他一个家。
此外,为了使外来工变成新区的新市民,滨海新区通过探索和大量实践,有效地帮助了外来工融入社区。
以向阳街承担的“青年农民工”项目为例,该项目是由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实施,2009年该项目选择了滨海新区塘沽、杭州市和长沙市开福区为试点单位,通过开展针对青年农民工的政策研究、知识培训与法律政策宣传等能力建设活动,促进青年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向阳街辖区总人口10万多人,流动人口占1/3,街道承接项目后,围绕宣传教育的主线,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健全支持网络,增强组织接纳,使辖区青年农民工以及更多的流动人口受益。
向阳街社区科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落户向阳后,街道做好“三项举措”,培训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街道开展普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农民工知法守法,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农民工学历低的特点,街道开展技能培训,联合辖区企业经常性举办公益招聘会,三年来为农民工提供了60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工文化生活匮乏,在向阳街,农民工只要凭借暂住证,就可以在社区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活动中心等地方免费借阅书籍、上网或健身运动。街道还组织文体志愿者吸纳农民工文艺骨干加入,以文化纽带增进与市民之间的关系。
在开发区,与大量管理技术人员一起加入新区建设大军的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开发区城管局资助部分外来人口购买早餐车,既送给他们了谋生之道,也有效缓解了小商贩沿街摆卖的问题。不仅在向阳街或是开发区,滨海新区各个街镇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外来人口融入社区活动,通过完善各种机制,开展各类活动,使本地市民接受流动人口,也使广大外来人员加入到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当中,使社区大家庭更加和睦和谐。(记者 沈东坡 张姝 图片 胡晓春 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