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内的商业、教育设施。记者 王涛 摄
中新天津生态城内的商业、教育设施。记者 王涛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城市,作为经济高度集聚的区域和人类居住的家园,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如今,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能源、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日益恶化,人类居住的家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于是,近几年,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国内外不少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有数字统计,目前全球生态城市计划已经突破180个,其中,中国申请建设的生态城市超过50座。一时间,全球形成了一股生态城市建设热潮。
在今天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关于生态城市的热点话题被相继抛出,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作出的批判性解读。相较于各大城市建设生态城的热情,此番冷思考将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误区摆上桌面。与此同时,人们不禁发问:一座生态城市,从规划、兴建,到发展,这一连串的路线图究竟是怎样的?生态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四个不等式看清误区
制造绿化景观≠ 建生态城市
“在发展生态城市前,我们如何理解‘生态城市’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现在一些地区其实并不理解生态城市的含义。”ICLEI地方国际环境理事会秘书长康拉德·奥托-齐默曼说,“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绿色,但并不意味着制造绿化和园林景观就是在建生态城市。”很多专家表示,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低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草轻树、修建人工园林、破坏自然景观,以及注重景观塑造和视觉效果等都是对生态城市的片面理解。
建生态设施≠ 高新技术投入
提到生态城市,一些地区就会联想到高新技术或者高端生态设施。它们经常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引进相关设备,一味修建高标准的绿化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并不认真评估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成本。“在生态城市中,技术与自然要充分融合,但高新技术的应用并非发展生态城市的全部内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指出,除了技术,规划设计、体制机制、生态文明等构建同样重要。
生态化发展≠ 牺牲经济发展
有观点认为推广城市生态化就等于贫困经济,认为生态即低碳,低碳就要牺牲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这是不对的。他说,低碳更需要高经济增长和高生活福利,树立生态观念、也不可能限制常规的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发展,“如果没有钢铁,没有水泥,没有重化工,我们的社会不可能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低污染和低排放的产业,并不是完全排斥任何高耗能产业。”
生态城市范围≠ 排除乡村
有些城市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时,常常将乡村排除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范围外。国际著名生态学者、美国生态城市建设协会主席理查德·瑞吉斯特反复强调,“生态城市的建设,不只有城市,还有乡村。”国外建设经验表明,生态城市概念中的“城市”,不仅指城市化地区,还包括城市周边所有乡村,应该强调城市与其周围地域的统一性。城市与乡村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建立兼具城乡之利而尽量避其害的人居环境。
相关链接
生态城市的前世今生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中被提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并依靠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中国的生态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从20世纪中后期到现在,以城市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已经会聚成一股汹涌的浪潮,在中华大地迅猛展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这样描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号召能像生态城市那样在全国各地得到如此积极的相应,也没有一项活动能如此广泛、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对传统事物的认知,这意味着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生态城市都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努力方向。”
如今,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生态城市”引入了多个新观念和方法,比如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足迹、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等,这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从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这3个方面来确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据统计,在中国,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建设生态城市,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在环保部的系统里,有14个生态省、38个生态县已作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试点。
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在何方?
建设 探索阶段中遭遇多重挑战
“建设生态城市如同一场自主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低碳的发展目标,可能会制约城市发展;反之,将有利于城市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向低碳能源结构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答案,然而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一样,还属于探索阶段;并且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它们的城市化更成熟,技术研发更早,资源更丰富,人口也更少,因此倡导并实施生态低碳理念和环保节能材料相对容易。此外,再结合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生态城市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专家们纷纷指出,中国目前有2.3亿流动人口,而这些人中超过70%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使城市人口承载能力趋于饱和;同时,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因素,以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也都是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所在。
减排 需政策体系、市场机制“护航”
据数字统计,现在,各国所承诺的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与实际的排放量,二者之间差距约为50亿吨到100亿吨二氧化碳。著名能源专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说,“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还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所以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必然的,但这也导致了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现高增长,中国作为排放大国,减排压力相当大。”
何建坤认为,我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制定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和发展进程,逐步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尽早达到碳排放的峰值。“现在我国主要以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为目标,但是GDP如果保持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还会上升。”何建坤对记者说,“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了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设想。
“在推进生态城市的进程中,促进产业转型,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很重要。”何建坤建议,可以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体系,为低碳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同时建立并完善促进地区与行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形成企业减排的市场机制。
规划 扩大新区试点确定关键指标
“要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应该依靠紧凑、低碳、经济的布局原则来补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说,而这就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唐凯透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联合国家各有关部委联合下发文件,给予财政支持,同时还将举办各类活动,比如每年9月22日在全国开展无车日,现在有150多个城市都已经签约;鼓励建设环保城市,包括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此外,关于生态城市的考核标准也将陆续推出,主要包括土地紧凑使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绿色建筑水平;生物多样性;绿色交通;拒绝高能耗、高排放工业项目等。
唐凯介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无锡太湖新城等5个城区的测评发现,建设生态城市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自然条件等,在城市规划编制上,建立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指标体系。“我还发现各地区对绿色建筑的判定标准和国家标准还有不一致的地方,我希望尽可能统一标准。”唐凯说,面对现状,他设想能扩大生态新城新区试点,确定包括建成区人口密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等指标的建设门槛;同时发展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此外,营造适合绿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养市民的生态环保和节能意识。
生态补偿 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系统
“用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系统,我们称为生态补偿,这其实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在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中国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建议在财政转移支付中增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权重,加大对生态脆弱和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平等的公共服务原则,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并对重要生态区域或生态要素实施国家购买,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李文华说,生态补偿不能单靠政府补贴,还要建立补偿制度。同时,还应该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寻求国外非政府组织的捐赠支持。(记者 孙刚 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