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游盘山至少35次。”面对记者,石城语气十分坚定。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尽管只是蓟县一名普通村民,但1992年至今,石城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盘山山区,寻找收集乾隆题诗一百二十余首,刻成三十余块石碑,通过对这些诗文的研究,石城对盘山的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痴迷石刻
天气雾蒙蒙的,有点沉闷,凌晨五点钟,石城又背上了妻子用破旧的牛仔裤给他改制的工具包,爬上那座已反复走过无数次的盘山,去找寻那让他魂牵梦绕的摩崖石刻。新报记者陪同石城一起上山。
石城上山走的路并不是那些修好的大道,而是一些没开辟过的小路,或者连路都称不上。脚下布满杂草荆棘和小碎石块儿,稍不留神就会滑倒。
50岁的石城看上去丝毫不像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身手依然很矫健,也或许是因为太过熟悉这些山路,已经走得游刃有余,并不断提醒记者小心脚下。
走了大概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到了一处乾隆石刻,石城指着石刻上一块方形往下凹的地方告诉记者说,这个已经看不见的方形部分,就是御笔印章。
“这是个细致活,不能着急不能怕费时间。这些石刻年头太久了,经过长时间的风霜雨雪的作用,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不注意就会破坏掉。”石城认真地对记者说道。
攀上岩石,从工具包里拿出刷子,小心翼翼地把石刻上的灰土掸干净,石城开始了他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喷水、印纸、印墨、炭笔勾边、制作拓片,整个过程中,全神贯注的石城仿佛与刻在盘山上的石刻融为一体。顺着额头不断滴落的汗珠和周围盘旋的蚊虫,丝毫没有影响石城的专注。
乾隆之谜
下山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石城住在盘山脚下的联合村。走进院子,就看见一块块黑色石板,上面是龙飞凤舞的字迹。“这些都是我上山搜寻到的石刻,拓下来后回家雕刻而成的,已雕刻了30首诗。”石城告诉记者。
石城23岁时从内蒙古来到天津蓟县,在蓟县文化馆工作多年。在工作之余,非常喜欢学习书法和雕刻。
1992年,石城听村里的老人说盘山上有“摩崖石刻”,“盘山在历史上因是清乾隆皇帝的‘替身僧’出家之地,加之山上风景独特,临近京城,所以爱新觉罗·弘历曾多次游幸,盘山曾有皇帝行宫‘静寄山庄’,是清代北京以外规模仅次于避暑山庄的第二大皇家行宫园林。”石城说,上世纪80年代,盘山进行旅游开发以来,人们见于文字和口传的皆为“乾隆28次来盘山”之说,后来,经蓟县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多次去北京各大图书馆求证,推测乾隆来盘山可能为32次。
“那会儿年轻,我当时也想知道乾隆到底来咱们盘山多少次。”出于好奇心,加上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石城意识到摩崖石刻非常珍贵,“如果没有人将其记录下来,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条件的改变,石刻很可能因风化或其他情况被毁掉,那段历史的凭证就会消失。”于是,石城有了上山搜寻摩崖石刻的念头。
考证之路
1992年的秋后,石城第一次踏上了搜集摩崖石刻的征途。由于摩崖石刻基本都在盘山隐蔽的地方,所以往往地势险峻,只能走崎岖的小路才能找到。有的地方太陡了没有路能上去,石城就自己从家里带绳索攀岩去拓字。20年间,石城摔伤过很多次,但是他都咬咬牙挺过来了。当被问及怕不怕危险,石城憨憨地一笑:“那时候也没想那么多,只想着把字儿拓下来,多收集一些是一些,仗着年轻身体好多做一些。只要一想到摩崖石刻的字,我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最初,由于耽误工作和上山的危险性,家里人坚决反对,苦口婆心地劝他,但石城完全不为所动。“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好。”只要没有农活,石城几乎每天都会上山搜寻摩崖石刻,背上布包,带上干粮,早上5点出门,一去就是一整天。
摩崖石刻高低不平,部分风化严重,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貌,石城在这期间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请教文史老师,学习乾隆的笔法。石城的坚持,让家人的态度由反对逐渐转为支持,石城的妻子李淑霞也是学雕塑出身,在丈夫拓字归来之后,帮助丈夫一同按照传统九宫格方法,把乾隆御笔雕刻在石板上。
心愿未了
“盘山上的乾隆字迹我几乎都搜遍了,现在不经常上山了。下一个目标就是把拓回来的诗文刻成石碑,这样更方便保存,石碑已经刻了30多块,还差十块左右就完工了。等我们攒够了买石料的钱,这么多年的心愿也就完成了。”
20年的坚持,石城拓下了盘山上能寻找到的全部摩崖石刻,共计120多首诗文,并得出“乾隆帝来盘山至少35次”的结论。
“第1次为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第35次即最后1次为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石城说,根据历史常识,皇帝每次到一个地方,都会留下诗文记载,或者是对景物的感触,或者是当时出访时的心情,摩崖石刻就是把皇帝的诗文刻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因此,乾隆每次来盘山的具体日期,都能在石刻上看到记载。
拓片完成后,石城开始将记录整理好的120余首诗文刻成石碑保存。其间,为了购买石板和合金刀头等工具,夫妻俩花费了大量积蓄。
不久前,在南开大学杜滋龄教授的帮助下,石城在自家小院内盖起了一座“清乾隆艺术陈列馆”,馆内存放的都是摩崖石刻的缩小版,以及这些年搜集的历史文献。
明天,石城还要早起去打工。临别之时,石城说,他很矛盾,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他在外打零工维持,开石、垒墙、搬运,只要能贴补家用,再苦的活他也会干。由于生活所迫,没有太多时间继续寻找摩崖石刻,但他不会放弃这些年的梦想,只要空闲的时候,他还会上山。(记者 劳韵霏 实习生 牛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