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的罪魁祸首—— 黏虫,天气因素成为黏虫今年在本市爆发的“温床”。
市农业植保站站长高雨成告诉记者,由于目前不少农户家中的青壮年都去企业上班,种粮的都是一些中老年男人和妇女;而喷洒农药要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特别消费体力,一般人干不了,还容易中毒。农村现在用工费用也很高,像喷洒农药这种活,一天的雇工费要在200元左右,还没有人愿意干,所以统防统治是一个发展方向。图为统防统治合作社队员喷洒药液。
农民购买低毒高效农药
为今年本市植保部门提前预测黏虫灾害立下汗马功劳的黑光灯。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自今年7月下旬开始,在东北、华北玉米农田里,无数条叫做黏虫的害虫开始悄无声息地从农田土壤下、杂草里快速爬上了青翠的玉米秸秆。这些虫子近乎疯狂地从玉米秸秆底部开始吞食玉米叶,然后步步向上,在很短的时间内直至吃完最高处的一片玉米叶,玉米秸秆成了光杆一根。由于没有了叶片的营养供应,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这就是当下令人震惊的黏虫天灾。
8月初,本市蓟县、武清、宝坻、宁河玉米田里相继发现黏虫,截至8月17日,本市发生虫害面积已经接近104万亩,其中虫害发生严重的玉米田接近30.4万亩。在市农业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市、区县植保等部门密切合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黏虫除治效果明显。目前,蓟县、武清、宝坻、宁河等北部发生虫害较早的地区,玉米田已经普遍喷施一遍农药,黏虫危害已经得到较好控制。南部的静海、津南等地由于发生虫害较晚,目前正在积极除治当中。市农业植保站专家表示,在没有新一轮虫害侵袭的情况下,本市秋粮丰收尤其是玉米丰收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从“人虫大战”看防治趋势
[惋惜] 绝收的200亩玉米
8月16日上午8点,记者跟随市植保站和宁河县农业推广中心专家来到该县丰台镇西村玉米田。村主任刘宝仲正在一块一块地检查玉米田黏虫的防治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该村种植了3000亩玉米,都发生了虫害,由于喷药及时,绝大部分玉米都没有受到影响,只有200亩玉米被黏虫吃光了造成绝产。
记者跟随刘宝仲来到这块绝产的玉米田。拨开路边的玉米,刚走进2米远,就惊奇地发现眼前的玉米已经遍体鳞伤,玉米叶都被吃光,秸秆上只剩下一条条的叶梗,光秃秃的秸秆上挂着一个很小的玉米穗。刘宝仲剥开一个小玉米穗,里面只有很小一片白色的玉米籽粒。他告诉记者,由于叶子被吃光了,玉米穗得不到营养供应,肯定绝产了,非常可惜。
刘宝仲告诉记者,8月6日一大早,他就在玉米田里发现了大量黏虫,非常吓人。他立即赶到丰台镇农技推广站向专家汇报并询问防治措施,然后回来利用村大喇叭告诉各家各户马上买农药进行喷雾除治。当天不少村民就积极行动起来,利用自家的小型喷雾器防治。但这200亩绝收玉米的户主们大都是做买卖的,他们自己没时间喷药就雇人喷洒农药。但由于那几天天气异常炎热,加之玉米密度大,雇工们喷洒了一会儿因害怕农药中毒就撤了。这些户主们由于特别忙加之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再找人喷药,结果短短两天之内,这原本生长茂盛的玉米就被虫子吃光了叶子。刘宝仲说,由于他当时正组织其他村民除治,没有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后来跟这200亩玉米相连的村民告诉他这一情况后,他立即电话通知这些玉米田户主赶快喷药,这200亩玉米绝收了,黏虫很快就要转移到其他家玉米田,所以无论多忙也要立即赶过来喷洒农药。当天下午,这些户主就赶过来买了农药进行防治。
宁河县农业局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曹玉霞说,今年的黏虫虽然来势凶猛,但只要防治及时,一般情况下还是可以应对的。这200亩玉米被虫子吃光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我们以此来教育农户,防治虫害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否则不但害了自己还会影响到其他农田。目前宁河县发生虫害的15万亩玉米已经全部喷洒农药,从目前情况来看,防治效果很好,玉米田里已经很少发现黏虫。
[庆幸] “我家13亩玉米得救了”
今年40岁的武清区河北屯镇农民张国英当下特别开心,因为她家13亩遭受黏虫危害的玉米终于保住了。她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保农仓统防统治合作社的帮助,这13亩玉米恐怕早被黏虫吃光了。
张国英说,8月初,她发现自己家的玉米田里有大量黏虫,非常着急,不知道怎么治。情急之下在武清政务网里发了一个帖子,很快就和区农业植保站专家杨红军取得了联系并得到了防治技术。张国英说,第二天一早,自己就买了农药到玉米田里打药,由于玉米特别高、还特别密,非常不好打。半天时间只打了一小块地。无奈之下,再次拨通了区农业植保站杨红军的电话。杨红军告诉记者,接到张国英的求助电话后,他立即和区农业植保站其他专家商量,最后决定让位于大碱厂镇兰家庄村的保农仓统防统治合作社前去帮忙。8月6日,早晨5点多钟,该合作社负责人刘洪光就开车带着机器过来了,很快就全部打了一遍药,13亩玉米田的虫子全部被除治了一遍。除了帮张国英家玉米田喷洒农药外,刘洪光还帮着其他村民防治了近百亩受黏虫危害的玉米。
日前,记者来到武清区大碱厂镇兰家庄村保农仓统防统治合作社,32岁的负责人刘洪光正在检修一台高压担架式机动式喷雾器。他边修边告诉记者,在今年黏虫防治当中,这台机器可发挥了很大功效。他说,目前一家一户用的传统喷雾器不但跑冒滴漏,而且雾化效果很差。而这台高压担架式喷雾器喷幅能达10-12米,十几亩地的玉米田,走3个来回就能打完一遍药。和农民自己防治相比,雾化效果好,防效也较高。
杨红军告诉记者,8月7日—12日,保农仓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合作社,对大良、河北屯、下伍旗、城关、河西务等乡镇玉米黏虫严重发生地块进行统防统治,出动担架式喷雾机30台次,出动专业防治队伍10支,72人,防治面积5000亩。由于黏虫在玉米植株的上、下部位,田间杂草中同时为害,因此合作社防治队员喷药全面细致,保障了防治效果。到8月12日,重发生地块全部防治完毕,防效达到95%以上。
[趋势] 统防统治破解“用人荒”
杨红军告诉记者,这家统防统治合作社组织了100多名农民经过培训,成为专业病虫害除治专业人员,配备了100多台套农药喷洒器具,常年给农户进行专业化病虫害防治。从春天的小麦防治蚜虫开始一直到秋粮收获,中间进行防虫、除草等田间管理。只要农户有需求,一个电话他们就立即赶过去进行除治。由于收费低廉、防治效果好,已经取得了农户们的信任和欢迎,也破解了一家一户防治用工难的现实问题。杨红军告诉记者,今年有一个发现,凡是采用他们统防统治田间除草的农户玉米田里,黏虫发生危害就小,因为黏虫幼虫没有附着体。
市农业植保站站长高雨成告诉记者,今年的黏虫防治农药的供给、技术等都不成问题,但一些村庄出现“用人荒”,缺少人来及时喷洒农药。由于目前不少农户家中的青壮年都去企业上班,种粮的都是一些中老年男人和妇女;而喷洒农药要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特别消费体力,一般人干不了,还容易中毒。农村现在用工费用也很高,像喷洒农药这种活,一天的雇工费要在200元左右,还没有人愿意干,所以统防统治是一个发展方向。为此,市农业植保站和区县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扶持帮助。但目前也遭遇一些困难。因为一家一户的农田面积有限,如果各家各户不能实行联合防治,合作社购买的一些大型设备就根本无法使用。比如,喷雾射程大、雾化面广的大型药械需要在农田中开道,如果一家不同意,就开不进去;再比如号称喷雾器中加农炮的一种大型喷药机器,今年就没有派上用场,只能用来防治蝗虫。高雨成告诉记者,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他们仍将千方百计大力培育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在防治技术和药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背景知识
今年黏虫为何大暴发
纯属“天灾” 气象条件提供“温床”
市农业植保站专家张祝华告诉记者,玉米黏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
她说,其实每年都有黏虫发生,但今年之所以发生全国10年一遇、本市30年一遇的黏虫灾害,气象条件提供了“温床”。黏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冬季在北纬33度以南地区越冬,然后向北迁飞。大概每年5月中下旬过境本市,向东北飞去;7月中下旬它又从东北向南迁飞过境本市。如果没有下沉的气流在本市上空,一般情况下,黏虫不会大量在本市降落。但今年由于7月中下旬本市上空恰逢有下沉的气流,就给过境迁飞的黏虫着陆本市农田提供了条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年7月下旬的连续降雨,农田土壤水分含量大,气温较低,给黏虫产卵、孵化、生成幼虫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今年黏虫大暴发,可以说是“天灾”!
地里喷啥农药才管用
低毒高效农药除虫保粮更安全
黏虫不可怕,可怕没药治,没有好药治。8月17日上午,记者在宝坻区农业推广中心附近一家农药连锁店看到,柜台上放着20多种农药和30多张防治黏虫的用药明白纸,三三两两的农民在选购农药。药店朱经理告诉记者,现在来买药治黏虫的农民少了,因为集中除治黏虫的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黏虫得到了控制,但我们仍然准备充足了农药,满足农民的防治需求。宝坻区农技中心专家哈德卿指着柜台上的一瓶200毫升药说,这是一种微毒高效农药,叫氯虫苯甲铣胺,防治效果特别好,是我们为农民精心推荐的。一是药效特别好,专门用来防治黏虫,杀虫效果非常好,打一遍药就可杀死黏虫;二是这种药用量少,每亩仅需10毫升左右。更加重要的是,它毒性很小,喷药后3天左右可自行降解,对玉米质量安全不会产生影响。
哈德卿说,他们是8月6日上午在该区方家镇民会村玉米田发现黏虫的,当时年轻的农民们既不知道这是啥虫子,也不知道如何防治,非常着急。我们立即和市植保站进行了汇报并研究制定了具体的防治方法。首先要给农户们推荐好的农药品种,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既要除虫,也要注意防治成本,还要注意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者缺一不可。为此,我们会同市农药检定站专家从众多国内外农药产品中精心挑选出了三种低毒高效农药:甲维盐油悬浮剂、氯虫苯甲铣胺和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等。这些农药药效好,喷洒一遍就管用;价格也不太贵,每亩农药成本最高20元左右,农民完全负担得起;低毒、低残留,可确保玉米质量绝对安全。
宝坻区植保专家史继宝告诉记者,要确保防治黏虫取得最佳效果,选对农药很重要,但喷洒农药的技术要领更要掌握。黏虫怕高温,所以白天高温时间都藏在玉米秸秆里,只有早晨和傍晚气温低时才出来吃玉米叶片。所以我们提醒农户打药一定要在晴天的上午九点以前和下午五点以后,这时喷药虫子都裸露在叶片上,防治效果最佳,也防止了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
宁河县丰台镇农技专家王晓春告诉记者,为了尽量避免喷洒农药中毒事件的发生,他发明了一种倒退式喷药方法,就是喷药者在玉米田里倒着走喷药。它的好处是人接触不到喷过药液的玉米,远离喷管、喷头,确保了人身安全。市植保站专家提醒喷药农民:一定要身穿长衣长裤、头戴帽子和口罩,尽量不要让皮肤外露。
相关警示
防治虫害
先拉警报
一晚诱捕109头黏虫成虫飞蛾
黑光灯立下汗马功劳
日前,在宝坻区农技推广中心后院里,一台2米高的黑光灯吸引了记者的视线。植保站专家史继宝告诉记者,这是用来专门预测虫害发生情况的振幅式黑光灯。它的原理是晚上开灯,通过光波的不同长度诱捕不同的成虫以此来预测当年虫害的发生情况。7月12日晚上,就是这台黑光灯一晚诱捕了109头黏虫成虫飞蛾,为今年本市植保部门提前预测预报黏虫危害及防治立了一大功!目前该区共有多台这样的黑光灯安装在不同的乡镇。
武清区农技专家告诉记者,要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光凭这台黑光灯还远远不够,还要采取多项措施进行综合性预报预测。比如,过去常用的“杨树枝把”,可以专门用来预防黏虫,而且效果也是相当好,原理就是利用黏虫喜欢杨树叶子味道的特点进行诱捕。但目前各地采用的已经很少。原因是除需要一定的成本外,没有专人保护,容易受到损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人工“侦查”害虫动向
监测预报队伍需“扩编”
植保专家介绍,目前国内一些地区植保部门对病虫害趋势的预测还是采取较为落后的人工方式进行。就是在某个乡镇建立一个监测点,按照农作物品种分类监测。比如要监测棉花的虫害,就要专门派一个测报员每天深入棉田采集100株棉花的虫害连续三个月,才能较为准确地发布虫害的发生预测信息。今年41岁的武清区泗村店镇农办主任刘文周兼任当地虫害测报工作。早晨很早就要下地检查玉米、蔬菜、棉花等农作物的虫害最新发生情况,当天整理,每3天通过传真发给区植保站,他从事这项工作已经坚持了5年。
杨红军告诉记者,像老刘这样既懂专业又认真的基层测报员已经十分少见。据了解,目前一些乡镇基层一线的病虫害监测预报员已很难寻觅,一些专业农技人员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无暇每天去监测,所以就要雇人来进行。由于目前监测费用较少,很多人不乐意从事这项非常单调、辛苦的工作。在美国,一些学农的大学生分担了此项工作,但在国内即使是大一的新生,也大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基层监测的工作。即使有人愿意干,但如果监测人员不专业、不敬业,也很难监测出准确的病虫害信息,在这一方面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加大其投入。
监测点位置应几十年不动
软硬件亟须“升级”
植保专家介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监测点的位置应该是几十年不动,但目前一些乡镇,由于各种原因使病虫害监测点频繁变化,这也非常容易造成监测数据的不准确。为此,植保专家建议,目前应该全面加强现代化虫情预报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比如,在一些固定监测点设立红外线远程监测系统,在特定季节,实行24小时不间断自动数据传输。这样既做到科学准确,又可以减少单调的人工监测,实现又好又快。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大学生和爱好农业植保的人群中发展、培养一大批基层监测人员,确保虫情预报准确及时,为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保驾护航。(摄影 叶少锋 记者 陈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