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送别老师,压在新生周维祥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走出昏暗的房间,回头看看舒展了眉头的妈妈,这个腼腆的大男孩笑了。
周维祥是天津大学建工学院2012级新生,再过两个星期,他即将走进向往已久的北洋园,开始“工程师”的圆梦之旅。等待入学的假期本应是满载憧憬的,但周维祥过得却并不轻松。早年丧父,同样患重病的母亲是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可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是好心人的帮助才让他念完了高中。高中三年里,他起的比别人早、睡的比别人晚,虽然十分记挂身体不好的妈妈,可为了省下每次20多元的车费,也为了省下更多时间学习,每学期周维祥都很少回家。“上大学,当工程师,让辛苦一辈子的妈妈歇一歇”的愿望支撑着他踏实苦读。
在周维祥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家”里——所谓“家”,其实只是母亲工作的养猪场的饲料棚,而他们破旧的土房早在几年前的一场大雨中成了危房。在这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饲料棚里,除了堆在一个角落里的饲料外,最大的家具就是一张用砖砌起的床和床上堆的一个老式四门柜子,剩下的是一台不能用的老式洗衣机和一个大水缸。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里,周维祥却珍藏着一件“宝贝”——一个账本,上面记录着上初中以来同学、老师、朋友、亲人给他的帮助。他说:“这是一本恩情账。”在周维祥的“账本”里,一笔笔账目是周围众多好心人点点滴滴的爱。
当天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后,周维祥的妈妈高兴得哭了。
“念初中、高中时我接受了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如今我要上大学了,该是回报他们的时候了,我要凭自己的力量缴学费。”好强的周维祥想到了申请助学贷款。他翻开随录取通知一同寄来的新生指南,找到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申请的内容仔细查看。得知能申请新生北洋励学金和郑东创新助学金,他马上填写了表格,连同相关材料请亲戚送到了学校。
虽然早已送交了申请材料,可是究竟能否评上奖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周维祥心里没有底。8月15日上午,天津大学来家访的老师一句“就算家里没有一分钱,也踏踏实实来上学吧,学校绝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原因离开学校的”让维祥悬了许久的心落了地。
天津大学学工部负责人称,天大的在校生中约有20%的学生和周维祥有着类似的家庭情况,仅2012级新生中,就有900多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暑假期间寄送了材料申请新生北洋励学金和郑东创新助学金的材料。为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情况,8月12日至15日,在天津大学学工部的组织下,由学工部和部分学院副书记、辅导员组成的5个工作组分赴静海、大港、武清、塘沽、汉沽、东丽以及天津市内各区,开展“温心之旅”走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家访活动,了解他们在准备报到过程中的困难,并详细介绍天津大学“从家门到校门”无缝对接的助困体系和政策,消除家长和学生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担忧。
天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肖述虎介绍说,近年来,天津大学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教育体系,将资助的关口前移,建立了一套包括奖、勤、贷、助、补、减、免等措施在内的“从家门到校门”的无缝对接资助体系,确保每一名考入天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在家访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关键词是苦难、奋斗和希望。这些学生的家庭都遭遇了各种不幸,而他们锲而不舍、奋斗不息,最终坚持下来考上大学,让这些家庭看到了苦尽甘来的曙光,而天津大学‘无缝对接’的助困体系将成为助力孩子和家庭将希望变为现实的强大支撑。”肖述虎说。(记者 刘晓艳 通讯员 刘思思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