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朱丽(记者)
嘉宾:周成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罗灵军(重庆地理信息中心主任)
张剑宇(Esri北京软件研发中心总经理)
杨槐(厦门精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对话背景
“智慧城市”听起来并不陌生,不过它究竟是什么,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智慧城市”有这样一个定义: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在全世界建设智慧城市的号角声中,中国的步履似乎有点滞后和缓慢,但却并不影响我们追赶“智慧”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总结一种特色模式。在城市逐渐智慧化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哪些问题?最近,首届京交会中关于智能化城市发展的主题论坛上,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当下的难题:摸着石头过河 没有统一规划
主持人:对于什么是智慧城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一些问题?
罗灵军:智慧城市延续了原有的数字城市、信息化城市,加入了更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大量应用。现在,智慧城市的建设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必然导致一些重复建设和浪费;二是建设盲目性强,导致建设规划相似;三是管理无序;四是发展参差不齐。
周成虎:最大的问题就是谁都没说清楚什么是智慧城市,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IBM有一本白皮书《智慧城市在中国》,里面讲到三个关键理念:一是透明充分地获取信息;二是高效安全地传输信息;三是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分析信息。在数字城市之后,城市的建设都是按照这个理念来做的,只不过现在能够更加互联、互通、共享,使我们的信息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起来。
在上世纪90年代,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得到推广,信息手段代替了传统的纸质,90年代中到末期,数字城市把一切都数字化,现在就是到了新媒体阶段,讲究“智慧”。芝加哥90年代的管网就是按照100年后的需求来建设的,那里地下水的最大管径是3米,而90年前只需要1米,这就是用智慧的理念超前去实现,为未来一代人着想。
我国未经过工业社会,搞数字城市建设就会参差不齐,有些人做的是基本设施,有些人已经介入了现代化的管理。我国不同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差异非常大,所以在不同的城市都有不同的智慧城市的建设阶段。
杨槐:对一个新生事物而言,它的内涵可以保持一定的弹性,也要符合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牺牲一些严谨来保证理解上的简明,所以我认为,数字城市加上物联传感的手段,大致等同于智慧城市。
从应用服务角度来讲,我把智慧城市目前的建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跑通物联传感、智能感知等手段,比如说温湿度环境监控等等,这是一个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物联传感与智能感知等手段与智慧城市建设现有的技术、资源、体系之间的融合;第三个阶段包含了支付手段、服务、机制和商业模式等整个城市的建设。从目前来看,国内大多城市都处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可能有一些,但仍是局部的。
城市未来发展路线图:超前而且有用
主持人:前面提到的很多问题是我们需要去规避和注意的,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走向何方?
罗灵军:第一,理性,智慧,不是头脑发热;第二,强调有力的方向。在工程技术领域,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实用;第三,特别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智慧城市概念来自西方,但不能单纯套用。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有关智慧城市的所有内容都应结合我们自身的实践。
周成虎:我们要超前,在国内有两类人在做智慧城市,一类人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比如搞计算机的人,讲的是物联网、传感器,信息获取;另一类是搞空间信息的人,讲的是要充分整理各种信息,怎么能把我们获取的信息整合加工处理并形成决策方案,简单地说,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什么坏事或好事。
中国的智慧城市与美国就有差别,不只是单纯买西方的技术,而是用我们的理念,借助西方的信息化技术,建设美好的城市。
张剑宇:智慧城市的发展有两条路线,一条是有用的智慧城市,一条有成绩的智慧城市。“有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做智慧城市与坐高铁不一样,买张车票,到地方下车一看,是目的地就是事情做成了。但智慧城市不同,连定义都搞不清楚,做完了不知道是不是智慧城市,基本上就是打哪儿指哪儿。我觉得路线图,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有用,用最智慧的方式做成了一件事,并且有用。
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讲,应该去支持的不是要有多少应用、多少目的,而是要用最少的资源实现你的功能。满足用户真正的具体需要来达到目的,各地的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怎样通过具体的技术架构来满足这些需求,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城市的明天:“大脑袋小身体”
主持人:未来的城市一定是越来越智能化的,展望一下智慧城市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
周成虎:科幻小说里,如果我们人类高度发达,就会是大脑袋小身体,因为到那个时候人只需要有脑袋,其他都不需要了。那么想想,智慧城市高度发达会是什么样,没有脑袋,只有各种信息流。城市是一个高速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人通过信息流调控其他几个流。
如何把信息流经营得更好,用信息流把人类武装起来?未来,我们可以让政府在保证个人隐私的情况下,能掌握到每一个可能产生异常行为的人,做到提前预防。比如,预测到明天下大暴雨,那么北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措施,使得每个人都不会影响出行,不被堵车?
未来,智慧城市一定是以信息流的调控改变每个人的决策,让每个人的生活更加智慧,让政府决策更加高效智慧。最好的状态是使我们的城市在一个有序的条件下运行,希望未来的智慧城市像我们人一样,大脑袋小身体,消耗最小,城市最好。
杨槐:从更长时间尺度来考虑,归根到底是可持续发展,最终归结为服务机制和商业模式问题,这对投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我们的物理基础建设,比如机场、公路、水电气相关设置以及地下管线,与我们的宽带、个人电脑、数据中心是分开建设的。也就是说,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解决方案是分开的,之后再进行关联。而在智慧城市中,我们是希望能够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联,通过物联网及智能感知手段关联起来。这就有一个新的问题,我们如何去引导政府投资、规划等理念,以改善我们现有的管理运营生态,从局部应用上升到更多层面,是我们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