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也是一家地处内陆城市的国家级高新区。
建区20年来,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区投资,各类注册企业近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先后荣获17张国牌。2010年,襄阳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5.9亿元,迈入千亿级高新区俱乐部;2011年,高新区以占襄阳1%的版图面积聚集了襄阳市60%的上市公司,创造了襄阳市40%的工业总产值和84%的高新技术增加值。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上升至第33位,在8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对此,襄阳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述永深情地说:“这是几代襄阳高新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
襄阳市政府党组成员、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德璋说:“实践证明,襄阳高新区探索出了了一条适合内陆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整合资源 梯次开发推动空间扩容
襄阳高新区是襄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中心区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区。
为整合资源,加快发展,2005年2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襄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国家级襄樊高新区与省级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合并,组建新的国家级襄樊高新区。2011年至2012年3月,市委、市政府先后将邻近的襄州区、樊城区部分区域和经开区下辖的深圳工业园、刘集街道办事处移交给高新区管理。经历了两次区域扩展后,全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已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布局。其中,汽车工业园总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园总面积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深圳工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已建成20平方公里。
资源整合,区域拓展,凸显出更大的空间优势,也赋予高新区引领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崭新使命。襄阳高新区勇担使命,奋进前行,不断书写着开发与创业的新辉煌。
产业引领 “一主五翼”积聚新兴业态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襄阳高新区的龙头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襄阳基地为主体,宽领域、多层次中小企业为配套的产业群落,汽车动力、整车制造、汽车研制开发和零部件制造四柱鼎立。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中重型车桥生产基地,中航精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座椅调角器生产企业,区内还有科研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轿车开发中心、轻型商用车研发院,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汽车试验场和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襄阳高新区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目前已经形成从电池、电机、驱动系统、控制器、充电机、客车底盘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东风旅行车、宇清电动、国通青山、骆驼蓄电池等30多家企业,关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被授予“国家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产业集群试点”和“湖北省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襄阳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特色鲜明。区内建有我国航空生命安全装备制造研发中心、亚洲最大火箭橇滑轨试验场和舱天火箭固体推进剂研发中心,开发的军工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高新区大力实施军转民工程,推动军工技术与民用产品相结合。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以大力公司、追日公司等为代表的近100家企业组成了全国最大的电机控制集群,主要生产电机控制与电能补偿装置,已经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跑者,被授予“国家电机控制及电网优化装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以追日新能源、新华光、国网绝缘子等公司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光伏逆变器、特种光学玻璃、合成绝缘子等产品,企业产销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均为第一。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襄阳软件园为依托,高新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光电子、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四大门类产业体系。
创新驱动 五大体系盘活发展要素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20年来,襄阳高新区全力建设五大体系,支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
——机制创新体系。襄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文件,给予高新区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着力推动各项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允许高新区先行先试。2005年,高新区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后,区直部门由33个精简为13个。2009年,高新区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从党群、财政等11个部门分离出121人,全部充实到招商和经济部门,使全区从事招商引资和经济工作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90%以上。2012年,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领导体制做出重大调整,由市委常委兼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同时,不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和绩效考核,打造最具活力的体制创新实验区。
——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推进战略合作。襄阳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二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目前区内有5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三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先后组建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等1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成总面积4.5万平方米的鄂西北一流的新科技孵化大楼,与武汉东湖创业中心联合组建孵化器管理公司。截止目前,全区各类技术创新服务载体或机构达到近1000家,
——招才引智体系。制定“5611人才计划”,出台四项人才工作政策,落实资助项目20个,资助金额1007万元。为各类高端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基地,建设中部人才特区,累计引进各类科技人员12707人。近两年来,全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人,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人才1人,入选襄阳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人才9人。
——投资融资体系。成立襄阳高新投资有限公司、金融服务办公室(上市办)、土地开发公司和建设公司,建设完善的投融资体系。截至目前,全区集聚了上市企业6家,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30多家。10家企业与主办券商签订了新三板挂牌推荐协议,上市后备企业达到35家。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获得金融机构30多亿元的信贷资金。
——项目服务体系。以服务项目建设为中心,以项目秘书制为统领,为项目的引进、落地、投产提供一站式、一条龙的最优服务。将省、市重点项目秘书扩大到亿元以上的项目和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全区共落实项目秘书113人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湖北省委、省政府和襄阳市委、市政府对襄阳高新区提出更高远的目标:襄阳高新区要进入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进入前20强;襄阳高新区要成为襄阳经济的龙头和引擎,要成为新都市的样板和窗口,要成为改革开放的示范和代表,要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和聚集人才的洼地。
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未来五年,襄阳高新区将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力争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0亿元,工业总产值6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700亿元,培育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上市公司30家,世界500强企业20家,把高新区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汽车新城、科技新城和襄阳云谷,奋力冲刺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