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为什么吸毒?”“觉得日子过得没啥意思,吸着玩。”“你的理想是什么?”“不知道,我就是过一天算一天!”这是记者在天津板桥劳教(戒毒)所里与一位学员的对话。他今年只有25岁,家在宝坻,父母经营一家工厂,从小就不愁吃穿,刚成年就开上了几十万元的名车……父母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却忽略了他的精神世界,导致他成为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对未来没有理想的躯壳。
生活没意思,于是接触毒品
张琳(化名)虽然年轻帅气,但身上却有一股很浓的颓废气息,无论是言语还是其他方面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张琳是一个真正的“富二代”,父母从他很小时就开始办工厂,无暇照看他,他是跟着邻县的姥姥长大的,直到中学后才回到父母身边。
姥姥只是一味溺爱,却没有好好教育张琳,而父母觉得没亲自照顾他,对他有愧,所以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结果造就了张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张琳不好好学习,高中也没考上,家人又找关系又花钱先后让他上了好几所中专,希望他能学门技能,至少待在校园里不要整天在社会上混。可是,每个学校张琳都待不长。在张琳心中,每天开着名车,揣着大把钞票去娱乐场所和哥们儿吃喝玩乐还稍微有点意思,不过这种生活过多了,他也觉得没意思了,于是便接触上了毒品。
为吸毒出走,没钱了才回家
张琳20岁时,家里又安排他到塘沽一家学校就读,可他每天混迹于塘沽的娱乐场所。一群社会上的人给他介绍了一件“好玩的事”——“溜冰”,第一次张琳拒绝了,这群“朋友”劝他说冰毒不会上瘾。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张琳开始吸毒。他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吸食冰毒的情形,他花了400元买了1克冰毒,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吸食,之后几天整个人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不吃不喝不睡却觉得很满足,什么烦心事都没了。
后来张琳辍学回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他们生意伙伴的女儿结婚了,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期间他一直瞒着所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吸毒。纸是包不住火的,很快家里人都知道他吸毒的事,每个人都在劝他,可没有用。张琳开始一周才回一次家,回家的原因是没钱了。父母怕他在外面受罪,每次他伸手都会给他足够的钱。
父亲绝望中,报警送儿戒毒
其实,张琳对毒品的依赖性并不是很强,他本来有机会戒掉,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让他成为一个没理想、没激情、精神极度贫瘠的人。他不用担心钱的问题,也因此让他对未来没有了目标和憧憬,毒品成为他麻痹精神获得短暂快感的方式。
父母想过各种办法让他戒毒,甚至曾雇了一个人连续三个月贴身跟着张琳,为的是不让他接触毒品。这期间他真的做到了,等父母觉得没问题撤走随身保镖时,他又开始复吸了。后来,父母控制他的经济来源,可张琳或者偷家里的钱,或者去厂里私自将产品卖给别人赚取毒资。
2011年12月初的一天,张琳又有快10天没回家了,他开车时接到父亲的电话,让他回厂子一下,说有事。想到自己已是囊中羞涩,该回家拿点钱了,于是张琳回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两名便衣民警。就这样,张琳被强制戒毒,报警的是他的父亲。
戒毒中成长,有了生活目标
一开始张琳很恨爸爸,不明白他怎么会报警抓自己的亲生儿子。他现在懂了,这是父母绝望中做出的决定。“他们知道,如果我再不戒毒,很可能哪天吸毒死在外面都没人知道!”在戒毒所,队长对他很好,在生活上关心他,为他做心理疏导,张琳在慢慢发生着改变。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让记者印象深刻,记者面前的茶杯里没水了,就在队长要帮忙蓄水时,这位娇生惯养的富家子竟主动抢过水壶来倒水。
张琳终于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可父母已经老了,需要子女去接手他们的事业。张琳还总想起已经5岁的女儿,她也需要一个健康的父亲去为她遮风挡雨。张琳说以前他活得像行尸走肉,现在终于有了目标,要接手父母的生意,要照顾好女儿。当被问起出去后身边的朋友再引诱他吸毒怎么办?张琳说:“我妈把我的手机卡都卖了,以后再也不和他们联系了!”
据天津板桥劳教(戒毒)所第二大队队长介绍,像张琳这样吸毒的“富二代”学员他们这里来过不少,在他的印象里,这些人虽然物质富足,但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精神上贫瘠得可怜。这群人缺乏家庭教育,与父母沟通很少,他们走出戒毒所后要想不再复吸,最需要家人的帮助和关怀,还有就是远离原有的生活圈子,一切重新开始。(记者 韩爱青 常健 通讯员 李绍强 摄影记者 王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