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他不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员工,甚至连临时工都不是,只是校园里收废品的“老头”;他没文化,只上过三年一年级,每年看着学生的毕业典礼,他都非常羡慕;上世纪90年代,他用在校园里收废品攒下的5000元钱,资助了两名大学生,那时,5000元钱在他的河北省老家能盖4间大瓦房;后来他来到师大新校区,觉得“光秃秃”的校园不好看,就从老家买了350棵树苗运来种上,他说百年后它们都能长成参天大树;在津20多年了,他没买房子,晚上就在学校里守夜……他是师生们口中的“李大叔”,名叫李增震。昨日,他接受了“感动师大”校园人物表彰。
最痛苦的是没文化,因为没知识好多事做不了
李大叔今年52岁,在师大收废品收了20年了。“我老家是河北省献县的,小时家里穷,只上了3年一年级,字都不认得几个。”李大叔说,他18岁当兵,虽然在部队入了党,还多次获得嘉奖,但就是因为没知识,好多事都做不了。从部队复员后回老家干了几年农活后,李大叔进城打工——到天津师大收废品。
“我一生最痛苦的就是没文化,所以我刚到师大那会儿,就觉得特别自卑,也不敢和老师同学说话。收废品的常被人瞧不起,即便回老家我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可师大的老师同学却都没瞧不起我。”李大叔笑着说,这么多年在师大,真是羡慕他们有文化的,尤其每年看毕业典礼时,真是太羡慕他们了。
拿出5000元助学,当时能在老家盖4间大瓦房
刚到师大那时,李大叔一天多则挣个十块二十块,少则只挣几块钱;即便现在,李大叔每月的收入,平均也就一千多元。谈起自己助学的经历,李大叔说,有个孩子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上世纪90年代,李大叔去食堂打饭吃,发现有个小伙子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吃饭,有时候吃一个馒头一点咸菜,有时候是两个烧饼。李大叔就找机会,和他一起吃饭聊天,虽然学生并不讲家里困难,但李大叔还是深深地感觉到,校园里有一群家庭困难但勤奋好学的学生。
“又过了一两年吧,我把这些年攒的5000元钱送到了学校。”李大叔说,他当时跟老师们说,这些钱他要帮助“学习最好的,条件最差的”。而这5000元钱是李大叔当时全部家当的四分之一,“当时一碗烩面两毛五,在我们老家,5000元能盖4间大瓦房。”
儿时讨饭受人帮助,下定决心将来要帮助别人
儿时的经历也让李大叔觉得必须要帮助别人。“我小时候家里穷,十二三岁时,我爸领着我和二哥出来讨饭吃。有一天,我们爷仨可能是走到了霸州的一个村子,傍晚时我们就在一处断墙下铺好被褥睡觉。这时,路过一个老太太,就把我们仨接到了她家。那是个大户人家,我们住了两个月,老太太给我们吃的喝的。当时我就想,将来我要是能像老太太一样帮助人该多好啊。”李大叔说到这,感慨地说,可惜小时候不认字也不记路,都不知道是谁帮了自己,要知道起码现在要去看看人家。
搬迁师大新校区后,自掏三四万买了350棵树苗
后来,李大叔随着师大搬迁到了新校区。刚到新校区那会,看着校园连棵大树都没有,李大叔琢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别看现在是小树,百年之后都是参天大树。”抱着这样的想法,李大叔自掏三四万元,从老家买了350棵树苗,自己出运费运到了学校。
这几年,李大叔还是喜欢在食堂吃饭时和学生聊天,而且特别留意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并陆续又资助了两三个学生。
让李大叔欣慰的是,在得知了自己助学的事后,也来师大帮他一起收废品的儿子非常赞同他的做法。父子俩刚刚做出了一个决定,父子俩凑了15000元钱继续资助学生。“这15000元,先打个底,等我们挣了钱再慢慢往里补。”李大叔憨厚地笑着说。
至今,来天津20多年的李大叔也没买房,也没翻盖老家的房子,除了收废品,他晚上就在津沽学院值夜班,这样连租房子的钱都省了。“我不是师大的职工,我也没有西青区户口,买房子也没用,师大就是我的家,不如将省下的钱用来助学。”(记者 刘晓艳 摄影 通讯员 刘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