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作为一家展览公司的总经理,李敬东负责策划筹办的汽车工业展是最近的工作重点,“这是我们第一次将这个展览开在天津,前后筹划了差不多一年半。”李敬东说,他所在的集团公司每年会承办12到15场展会,这次集团将车展开在天津是因为“天津已经具备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硬件条件,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展览展会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李敬东如此看好天津市场,其实源于这样一组数字:最近几年,天津的展会数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去年,已经达到165场,直接收入7.8亿元,拉动全市GDP70亿元。同时,国家会展项目日前也落户天津,梅江二期不日将落成,这些,都带给了天津会展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稿件统筹 朱胥男 骆文靖
“我们国展1989年就开业了。”天津国际经济贸易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勇说,天津的会展业起步比较早,那时就有了自己的会展公司,而比较集中的爆发性发展则是从2008年开始。“北京举办奥运会,展会和交通都趋于饱和,这正好给了天津展会发展的机会。”就在那一年,国展中心承办了北京国际图书展。同样是那一年,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竣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这里成功举办。
对于天津会展业发展更具代表性的,是2010年梅江会展中心的落成。“2010年,梅江会展中心落成当年就举办了10场展会;201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3场;今年,到目前能够确定的展会已经近10场。而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63场展会至今,场次逐年增长;而国展中心在2010年和2011年都举办了近百场展会,今年到目前已经举办和正在洽谈的展会数量已达84场。”
“近几年,天津的展会数量基本都是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天津市商务委会展办主任刘惠表示,去年全市共举办展会165场,“今年截至目前本市已经举办了40多场大型展会,数量规模均超过去年同期。”而按照年递增20%的比例计算,今年的展会场次将达到200场。
从会展人才的缺口,也可以看出天津会展业的发展速度。日前,开发区对外发布的《2012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目录》中显示,拥有丰富国际性会展项目规划及整体运营经验的会展项目策划师的紧缺程度,达到了2颗星,即很紧缺。具有一定整体运营和规划能力的会展项目策划师,年度人才缺口达到120人,远远超出其他行业。
会展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场次和面积的提升上,近几年,天津举办的展会也开始覆盖更多领域和行业。融洽会、中国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津洽会等大型展览展会涉及了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电子、汽车、金融投资、房地产等几十个行业。而“中阿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议和夏季达沃斯年会,更展示了天津的形象和活力。
效应去年拉动全市GDP 70亿
会展业是“磁石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不少会展业的业内人士都表示,天津会展经济的“磁石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台湾名品博览会从2010年开始在梅江会展中心举行,“第一年的交易额和其他举办城市基本持平。”梅江会展中心运营部主管陈鹏说,台博会的成交额在2011年迅速飙升到49亿元,“这个数字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几乎所有会展业的从业人士都知道一句话:会展经济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达到1:9,就是说,如果把展览业的收益比作1,其带动相关产业的收益就是9。“天津的展会数量逐年上升,会展业的发展除了对行业本身起到推动作用外,也对城市餐饮、住宿、交通、旅游等城市综合服务体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天津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彤说。周大勇则表示,除了上述行业,会展业对通讯、广告、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来自市会展办的数据显示:2009年,举办展会138场,直接收入4.83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收入43.47亿元;2010年,全市举办展会158场,直接收入6.4亿元,拉动全市GDP61.6亿元;2011年,举办展会165场,直接收入7.8亿元,拉动全市GDP70亿元。按照2011年的数字计算,平均每场展会能带来超过4000万元的收入。
机遇津城正成为北方会展中心
“天津会展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南开大学会展管理系副主任何会文表示,全球会展业重心“东移”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内,“京会”“沪展”的模式正在形成,北京更多向会议中心发展,工业展将会逐步外移。
“一般来说,一场新兴的展会总要靠近买方或是卖方,滨海新区的地位和天津的产业基础就是优势。”何会文说。对此,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杨帆表示,“滨海国际会展中心依托8大主导行业,承办的展会多为专业展会。”
2011年,天津市出台了《促进会展业发展办法》,对会展项目、企业、场馆和相关配套服务机构的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会展宣传和招商推介进行资助和奖励。
基础设施方面,今年7月梅江会展中心二期将竣工交付,其展览面积将达到近15万平方米。国家会展项目也已于本月开工,包括展馆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首期建设60万平方米,将在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国家商务部继广州和上海后,第三个和地方合作建设的国家级大型国际会展中心。而该项目全部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综合体之一。“这也意味着,商务部明确了天津作为北方会展中心的地位。”何会文说。
另一方面,会展业的从业者队伍正在壮大,并向专业化发展。市会展办的数字显示,本市从事会展业的专业人才已经逾万,并以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同时,何会文表示,目前本市已经有7所大专院校设立了会展专业,南开大学更是最早设立此专业的3所部属重点大学之一。南大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每年面向全国招收3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
“随着场馆等基础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机场、高速公路、高铁、港口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天津的会展业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周大勇说。
“从场馆建设到北方会展中心地位的确立,从政策的出台到人才储备,再加上整个会展业的大环境,天津会展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但机遇面前,天津尚需迅速提升‘软实力’”。南开大学会展管理系副主任何会文指出,天津至少尚需在3个方面重点着墨。而业内认为,天津的展会“应该依托本地产业,以此为基础打造天津‘城市名片’级别的展会”。
业内打造品牌成为关键
“还是要进一步发展专业类展会。”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天津的展会主要有成果型展会、购物类展会和专业类展会三种,而成果展一般不属于市场化运作的范畴;类似年货展会一类的购物展,则主要面对集中购物的市民,这一类展会大多属于B2C范畴,缺乏专业的采购商;而第三类专业展会,则是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搭建平台,可以促进交流、招商引资,“当然,也会拉动周边服务业的发展。”
“本市的会展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还缺少大型的国际化的品牌展会。”南开大学会展管理系副主任何会文说,从业者也都认可发展专业化、品牌化的展会。“会展是产品、是服务,打出品牌就有更多的附加值,企业参展通常都会选择‘更有名’的展会,以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益。”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杨帆说,天津本土的自行车展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规模成倍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二大自行车展会。“天津需要这样的品牌展会。”
“一场品牌展会是需要培育期的,最少也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让展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像香港玩具展这样的展会都有几十届的历史。”天津国际经济贸易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勇表示,专业类展会应该成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方向。这种展会需要更为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经过市场调研,依据市场需求,由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和行业协会合作,把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源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专业参展商和采购商,有供有求,能够促成订单,展会才会有生命力。
专家人才储备不能忽视
政策支持 明确实施细则
天津市政府对会展业一直持扶持态度,去年出台了《天津市促进会展业发展办法》,表示将对会展项目的发展、宣传、推介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资助和奖励,但这个《办法》还缺乏实施细则和具体预算。“对于引进展会和人才,可以设立明确的奖励机制和执行细则,并提出预算。在制定奖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对包括企业资质认证、会展主承办方评估、海关关于商品临时进出口程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形成系列化的文件,对行业进行系统管理。”
招展先行 工作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会展项目的开工,天津未来的展馆面积将成倍增长。如何吸引到足量足质的展会,将是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数大型展馆在施工前就开始招展,因为很多大型展会通常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就确定会址。在一些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大型场馆项目只要一获批,施工部尚未成立,就已经成立营销部或招展部。”
人才储备 培养培训并重
组织一场展会,除了招商宣传外,同时也是对一个城市的宣传,在促成订单的同时,也要让参展商和采购商在这个城市形成消费。天津是不缺少资源的,但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整合,把一场展会的外部条件做大做精。
目前天津有一定规模的专业会展公司数量少,从业人员的缺口大。已经有多所院校设立相关专业,未来几年,会陆续有专业人才投入天津的会展行业。如何留住这些人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应对现有从业者进行培训。目前,会展从业者大多是某一行业的从业者,甚至是爱好者。他们对办展会充满热情,但缺少基础理论和国际化的视野,这限制了他们工作的创造力、规范性和与国际接轨。
形势越来越好 将来会更忙吧
特写一个会展人的十年
形势越来越好 将来会更忙吧
刚过30岁的刘坤,戴一副黑框眼镜,白净斯文,只是头发略显稀疏。十年的会展从业经历,把这个男人锻炼得非常健谈。
2003年,大学毕业的刘坤进入国展中心项目部工作,当时天津的会展行业处在起步阶段,国展的2号馆还在建设中。“当时的工作挺无聊的,有时还要糊信封。”当时电子邮件还不普及,给参展商的邀请函和参展须知都要邮寄。
“那时的项目部组织展会,更像是个组委会。”被分到其中一个项目组的刘坤开始学习组织一场展会的全部流程:从立项到策划、出组织方案、招商,再到临近开会的现场协调等所有工作,都由一个只有三四个人的团队来完成。“没有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要承担很多工作。”刘坤回忆说,那时天津只有国展中心一个展馆,一年要承接大大小小的展会50场左右。
2004年,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刘坤被调到了工程部,带二十几个人的团队,要负责展架搭建、工程装修、广告布置等很多现场工作。那一年,国展中心的2号馆已经成熟运转。3月底的自行车展、4月份的春交会、5月份的房交会……刘坤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开始的人才展会,“实在太火爆了,整个展馆人挤人,起码有三四万人。”
一年后,刘坤出任项目部经理,开始了他的“跑会”生涯。由于天津距离北京近,很多客户希望借首都的标签提升影响力。“参与北京展会的多是专业客户,而关注天津展会的多是本市市民,参展商缺少目标客户。当然,当时天津展会的辐射面也比较小。”那些年北京部分场地的排期能到三年后;而天津则需要展馆自己去推广场地,寻找客户。
“2006年到2009年,我们需要给全国各地的组委会打电话、发邮件、发短信,邀请他们来天津办展会。说明白点儿,就是在卖场地。当时,每年都背着几百万的指标,压力确实比较大。”这种情况其实从2008年就有所好转了,刘坤当时接触的不少客户都表示,北京的展会逐渐趋于饱和,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办展的成本也在上升,“而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让我们具有了地缘优势。那时开始,不少在北京受限的展会‘转战’天津,其中最多的,就是工业和金融业的展会。”
2010年,随着更多的大型展会开始关注天津以及梅江会展中心一期的落成,国展中心逐渐开始转型,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办项目上。进入项目一部的刘坤开始负责筹办中国·天津(环渤海)国际食品交易会,每年都要出差七八次,大部分食品行业的展会都会去参加。
对于天津会展业的发展,刘坤有点“担心”。“现在,每年下半年展会比较集中的时段,基本都是‘连轴转’,一场接着一场,睡眠都没办法保证。现在天津会展行业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将来会更忙吧。”刘坤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