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120228/20120228101652718.jpg)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5年前,美国人贝天牧携妻女来到中国,曾收养过四个中国孩子的夫妇俩,后来在天津创建了牧羊地儿童村,专门收养病残孤儿。这些年里,他们花光了全部积蓄帮400多名中国病残孤儿治病并找到收养家庭,如今,他们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儿童村,剩余时间回美国募款。昨日,记者见到了这对令人肃然起敬的美国夫妇,他们说:“虽然我们的生活很清贫,但我们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也很快乐。”
来华25年
早把自己当成中国人
灰砖红瓦的房子、兵马俑造型的雕塑、条案、木凳,坐落在武清大王古庄开发区的“牧羊地儿童村”到处充满了中国元素。眼前的贝天牧,白皮肤、蓝眼睛、一米九几的个子,典型的美国人,可他却说,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早就把自己当成中国人了。
贝天牧1957年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兄弟姐妹六人,他最小。23岁时,他与漂亮贤惠的潘姆拉结为夫妻。大学毕业前,听说“许多国家急需英语教师”,夫妇俩决定到中国支教一年。1988年,贝天牧夫妇第一次带着孩子来中国抚顺。一年后,他们回国,所有人都以为他们不会再来了。哪知,读完研究生后他们又举家来到中国。那是在199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夫妻俩都成了外教。他们的爱心事业,也从这里起步。
双双辞职
夫妻俩照顾病残孤儿
1992年,贝天牧夫妇从贵阳儿童福利院收养了一个残疾女孩,取名埃瑟,成为他们家的第四个孩子。随后,他们又先后收养了三个男孩,其中两个是双胞胎。他的手机里有张全家福,如今,埃瑟已成了大姑娘,在美国读大学;双胞胎智力迟缓,10岁的小儿子菲利浦是唇腭裂,已经做过五次手术,目前,三个男孩都在儿童村上学。
除了收养残疾儿童,夫妇俩还是天津儿童福利院和贵阳儿童福利院的志愿者,后来他们干脆辞职,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拿出全部积蓄,帮助病残孤儿。平时,他们经常到两家福利院,从奶粉到婴儿床、手术费等,只要是孩子们需要的,他们就去募集资金。“这样做的最大困难是无法了解募集到的资金是否真的帮到了孤儿。”贝天牧说,这也是他们想筹建儿童村的原因。
借房办“村”
与全国福利院都有联系
1999年,当时住在廊坊开发区的贝天牧夫妇在一次业主聚会时,提出了想找房子帮助更多孩子的想法,邻居赵广才当即表示:“没问题,我来提供房子。”当时,贝天牧并未当真。转天,太太催他去找赵广才,没想到,对方真的答应了。
夫妻二人合力将这栋只有主体结构的房子装修好,然后便去了天津儿童福利院,对负责人说:“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你们认为有困难的孩子,我们可以接走,费用我们自己解决。”贝天牧笑着说,“于是,他们就给了我们一屋子的孩子。”
赵广才也来了。当孩子们爬到他身上叫“叔叔”的时候,他激动地流出了泪水。他陆续捐出四栋房子,建起了儿童村,专门收留病残孤儿。这时,他们跟全国各地的儿童福利院都有了联系。
“一元买地”
“牧羊地”在武清落户
儿童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多,2002年,贝天牧夫妇想扩建儿童村。在距离原来儿童村十分钟以内车程的地方,他们先后看了三块地。举棋不定时,武清区大王古庄镇的书记找上门来力邀。“我当时直率地说,希望地价越便宜越好。”贝天牧说,其实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要对方报出价格,他就照着一半往下划,哪知,对方说:“只要一块钱。”
当时,他惊讶极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连忙问助手,是不是中国人把一百万说成“一块钱”。助手告诉他:“一块钱就是一元钱的意思,我认为我们应该把它买下来。”就这样,贝天牧以一亩地一元钱的价格,在大王古庄开发区买了块地。第一次来时,他就喜欢这里有人在牧羊,因此把新的儿童村命名为“牧羊地儿童村”。
买地加上配套的费用,加起来一共30万元,花完了这笔钱,夫妇俩已然没有能力建村了。就在此时,从廊坊转来一个严重烧伤的男婴。贝天牧带着男婴到北京儿童医院看病。当时有人问他:“还要不要救,这样的重伤,即使救活,还能指望他做什么?”贝天牧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倾尽所有救这个孩子,将来看着他踢球、上学,做我的工作,甚至还能接我的班。”后来,他把男婴转到美国波士顿继续治疗,美国媒体报道了这个消息,引起强烈反响。不断有人向他们的基金会捐款,最大的一笔达26万美元。此后,不少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支援他们建儿童村的队伍中来,砖瓦材料、油漆等都有人免费或以出厂价提供。
2003年6月1日,牧羊地儿童村奠基。现在,这里能够同时容纳80个孩子,有教学楼、宿舍楼、招待所以及将近100名专职医疗和教育工作者、志愿者。记者采访的时候,还有一栋楼在建,贝天牧说这里将是一个先进的康复和教育中心。
定居中国
虽然清贫却很快乐
这些年,贝天牧夫妇先后促成400名中国孤儿找到了收养人,养父母以美国人为主。“这些人,大多数从来没到过中国,只是因为收养与中国有了联系,他们都狂热地爱着中国,用筷子吃西餐,过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贝天牧用“爱是奇妙的理由”来解释这个现象。
昨天下午,记者随贝天牧参观了牧羊地儿童村。教室、宿舍,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都会一拥而上,大声叫他“爸爸”,不少孩子还缠着要他抱,他都耐心地接纳。一个一岁零两个月的女婴,是个先心病患儿。贝天牧说,像她这样的先心病患儿,目前儿童村有五名。他计划下个月回美国,为他们筹集资金,做手术。这些年,贝天牧夫妇的工作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每天睁开眼就到儿童村来哄孩子,另一部分是回美国募捐,捐来的钱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做手术。
募捐的同时,他会劝有爱心的美国人收养这些孤儿,给他们家庭的温暖。几乎每年都会有30个左右的孩子被收养,腾出床位来,他再收留新的孩子,周而复始。对于那些年满十四周岁、没有机会再被收养的孩子,儿童村会请专业老师来教他们生存的技能。17岁的轮椅女孩苏莹已然成了电脑高手,钢琴也弹得很棒。还有一个严重烧伤、手指残缺的16岁女孩,经过多次整形手术,现在织得一手好毛衣。
这些年,贝天牧夫妇把所有的积蓄用来做慈善,他们自己却一分报酬都不拿。他们的亲生女儿自己贷款在美国读中学、读大学,现在三个女儿都已学有所成并成家立业。“虽然我们在中国的生活,从物质上无法与美国人相比,但我们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也很快乐。”贝天牧说,他的女儿们将来也准备到中国来工作,他本人和太太已经决定长期定居在中国。(记者 高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