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洗头、刮脸、修面全套服务,四十年从业经验老师傅贴心服务,只需2块钱。汉沽有一个没有名字的便民理发店,人们都习惯称它“老郑发屋”,里面陈设简陋,连牌匾都没有,阴暗的小屋里点着节能灯,却坐满了回头客。
发屋的主人名叫郑宝华,今年已经62岁了,从1998年开始,他就在汉沽金谷里社区为大伙剃头,不论刮风下雨,他从没间断过,“老哥哥、姐姐们年龄都大了,给他们剃头就为他们方便,不图赚钱。”
郑宝华年轻时就喜欢剃头,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他只能找老师傅偷艺。“当时我还在洒金坨村,由于那时候剃头被人瞧不起,我爸根本不让我学,我只能每天下班后去大队找师傅偷艺。”郑宝华说,“怎么剃头、怎么修面,那时候我都是用烂冬瓜自己练习的。”经过2年多的基本功练习,郑宝华出师了,除了每月定期给村里的老人剃头外,他还免费提供上门服务,“那时候我们村里的老人都是我给剃头,他们不怎么讲究发型、样式,只要手上有准就好办了。”
免费剃头长期入不敷出,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郑宝华剃头开始收费了。“那时候定价是5毛钱,要是老熟人也就不要钱了。”1998年,郑宝华搬到了汉沽金谷里社区,看郑宝华工作辛苦也不赚钱,家人都劝他别干这买卖了,倔强的老郑可不乐意,没有剃头的门脸,他就将自家车棚子改造,支起炉子,找电工接上电线,没过多久“老郑发屋”重新开张了。室内很小,只能放下一把理发椅,需要理发的人只能在外边等,尽管如此,来理发的人还是越聚越多,大多是老年人。即便这样,老郑也经常入不敷出。“别看理发店小,但水、电、煤都不停地涨价,成本的压力还是有的。为了坚持理发不涨价,把成本降下来,60岁的老伴给了郑宝华最大的支持。她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到附近工地或是周边农村捡拾破木头,回来后劈成块放好,备烧水用。没有老伴的支持,理发店恐怕早就开不下去了。一到冬天,这个车棚每天最少用8块煤,水电费等等也有不少开销。”看着老郑经常赔本,街道和老郑反复商量,决定涨价到2元,现在14年过去了,2元的理发价格仍然没变,“老郑发屋”依然是回头客很多。
如今,整整14年过去了,以前的剃头摊变成了四平方米的小车棚, 价格始终没变。粗略估计,这14年便民理发店服务人次达到4万多。(见习记者 刘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