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区巡礼 |
深圳高新区:聚集创新资源成就高端产业集群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11-09-23 14:29:16 |
|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一年前,5个20多岁的留学生到深圳高新区创业,今天他们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当记者来到他们一年时间第三次因扩张而乔迁的科研楼时,只能惊叹,难以想象,难以置信:已拥有超过300人的科研团队,90%的人员年龄都在35岁以下。随便一个向你微笑的都可能经历不凡,来自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耶鲁、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比比皆是。除了留学海外的中国学者,还有来自美、英、德、法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定居深圳的外籍全职科研人员就超过40位。一张张不同肤色、青春勃发的脸庞,让人感受着这家年轻研究机构的包容与创新活力。他们创造的业绩,更是超乎想象:刷新领域研究空白的速度以月来计算,产生国际专利的数量以周来计算,发明专利提交量已达到每周25件,今年发明专利提交数量将超过1000件。他们的成果不是实验数据不是纸上论文,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辐射能力极强的产业,在信息、通讯等项目商业招投标时常常没有对手。仅这个团队研发的超材料滤波器,就可为华为这样的大公司每年节约20亿元的成本。他们的成就吸引了党的总书记、共和国总理和科技部部长等亲临视察。
这就是深圳高新区的光启理工研究院,深圳高新区的新成员。而光启研究院之名,在于纪念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以这位融会贯通中西方科技的中国科学家为名,意在青年才俊为中华科技的复兴而奋斗。
深圳高新区就像深圳光启理工一样,或者说深圳光启理工就是深圳高新区的缩影。深圳市的科技资源家底是两名技术员一个农机推广站,深圳高新区创新资源是从吸引国内人才起步的。今天,随意走进高新区的一家企业,你都可以见到博士、海归、国内外知名专家。
深圳高新区依托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优势,以特区优惠政策、制度创新和环境建设为引力,大规模引进海内外创新资源,在创新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洲”。
为了聚集创新资源,深圳市政府先后于1996年、1999年、2000年与清华、北大和哈工大合作成立研究院,促进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1999年,创设深圳虚拟大学园,集成国内外院校资源,推动产学研结合。2001年,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培育IC上游产业链。2002年,建设深圳大学城,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设立研究生院,打造知识创新、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养基地。至今,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规模达12000人;2003年,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启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已聚合境内外16所高校建立深圳产学研基地,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2004年,打造全球首个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开展大跨度宽领域国际合作。2006年,合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国际接轨、服务产业的新型国家科研机构。2007年初,成立高新区创业投资服务广场。2007年,成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2009年,启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设。2010年,建立全国首家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创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2011年,实施“孔雀计划”,着力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目前,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汇集了国内外53所院校;设立了42所高校深圳研究院;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规模达12000人;累计拥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7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境内外16所高校建立了深圳产学研基地,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引进31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个科技商务机构和代表处,形成了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培育硕士以上研究生2.5万名,孵化企业532家,促成校企合作项目1036项;科技研发人员超过18万人,两院院士5名,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2名,海外留学人员3000多名。至今,已培育IC企业200多家,实现IC设计产值101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区创投广场成立4年来,聚集了10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本300亿元。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