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机勃勃。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悉,今年前8个月,该区完成企业总收入2409亿元,同比增长30%;完成工业总产值1860亿元,同比增长28.54%;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84.2亿元,同比增长28.9%。
如此高速成长,东湖示范区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的新路。
政策创新引领全国
政策,是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依据。
2009年12月,一收到国务院关于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后,省市以及东湖高新区就迅速作出反应,考察学习先行一步的北京中关村经验,踏访国内14家兄弟城市,千里取经。
消化,斟酌,创新。一年多来,36项新政策渐次展开。市场主体准入、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吸引等,涵盖服务企业的方方面面,渗透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其中,处处透露出“创新法则”。
比如,在股权激励试点方面,除借鉴中关村已有的股权奖励、分红外,东湖示范区还独创出绩效激励、增值权激励两种新方式。
股权激励,激发核心人员和团队的积极性。首家企业迪源光电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主营收入增长131.5%,利润增长了18.8倍。目前,该区已有30多家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金融改革上,除探索小企业集合贷、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外,东湖示范区还集合全国各地金融创新的最优政策,打造“资本特区”的最高版本。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东湖示范区响亮喊出“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实现在示范区“零收费”,企业行政收费财政买单,取消省级以下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收费项目,行政审批时限缩短到国家规定的60%以下。
这一新政今年5月出台后,东湖示范区新注册企业1159家,财政替企业代缴行政费用260万元,但撬动了注册资本金新增50.7亿元,“蝴蝶效应”显现。预计今年,仅这一项政策,就免收企业700万元左右。
法无禁止不为过。时下,正在修订的示范区“基本法”力挺创新。这简洁的7个字,告诉世人:光谷,将创新的空间留给所有智慧的人。
人才“森林效应”渐显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动力。
留美博士肖国华,曾带着可定位可控制胶囊内镜项目,四处寻找风投,但由于没有成型产品,风投均不敢贸然出手。2009年12月,他来到东湖示范区创业,抱着试试的心态申报了“3551人才计划”,很快通过评审,获得了500万元的专项资助。
正是由于示范区伸手相助,这一“智慧胶囊”已成功进行了动物试验,产品经权威专家认定为全球领先水平。众多风投机构开始纷纷追随。
2009年,东湖高新区开始实施“3551人才计划”,3年内,每年投入不少于1.5亿元,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等五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
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扶持,在示范区筑起“人才特区”。对引进的世界一流创新团队,最高给1亿元经费资助;入选“3551”的人才,最高无偿资助500万元;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给予300万元配套资金……
如今,东湖示范区已投入“3551”人才资金4.2亿元,支持人才项目300多个,远超预期。在示范区,已有77位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2100多人,博士近4000名。
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野外,即便能够成活也会长得缓慢低矮;如果生长于森林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管理专家们称这种现象为“森林效应”,寓意团队对个人的影响。
如今,这种效应开始显现。通过“3551人才计划”,东湖示范区资助邓子新院士团队2000万元。然而,邓子新担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不到2年时间,就吸引了包括田波、卓银禧、赵进东、陈焕春、朱英国、周宏灏等8位院士的14个海内外团队入驻。
东湖示范区这座繁茂的“人才森林”,又反过来成为吸引创业者的强大动力。2007年底,长期在美国从事光纤激光器研发的闫大鹏回国创业,与华工科技合资成立锐科激光。当他孤身来到武汉时,惊喜地发现华工科技已为他配好光、机、电领域的技术团队。团队合作,短短3年,锐科激光就跃升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光纤激光器供应商。闫大鹏也从一名埋头科研的学者,华丽转身为资产过亿的老总。
自主创新露峥嵘
短短一年多时间,引领全国甚至全球的自主创新成果,在这里不断涌现。
今年6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成果展时说,“东湖高新区建立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刚才看了你们的成果展示,令人振奋。”
在超高速光通信技术研发上,烽火科技实现单光源1Tbit/秒的超高速光信号无误码传输1000公里,是全球现有商用光纤数据传输速率的25倍;
武汉纺织大学研发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突破了传统纺纱技术对纤维等级要求的极限,让中国纺织技术一步跨到了国际最前沿;
武汉传神公司研制的云翻译服务平台,为全球首个提供语言信息处理服务的云计算平台;
武汉全真光电研发出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
国内领先的成果更是捷报频传。武大卓越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专给公路“体检”的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车,一天可以完成20个人一年的路面检测工作量。
此外,我国首款新型光纤接入技术,我国首台屏幕多点触控系统技术,我国首台紧凑型4000瓦轴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我国最高档数控系统……
目前,东湖示范区企业已主导创制国际标准5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00多项。该区授权专利总数已突破1.1万件,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275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为75件。今年上半年,专利申请量又同比增长59.6%。
一大批重大项目势头强劲。今年上半年,富士康武汉园区完成产值104.87亿元,吸引9个项目配套入驻,随着新品牌电脑项目开工,富士康今年在汉总产值预计将突破400亿元。武汉新芯产能正由现在9000片/月增加到20000片/月。辉瑞、药明康德、华大基因、武汉天马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示范区冉冉升起。
今年上半年,又有76家新项目签约落户示范区,亿元以上的就有30多个,不乏施耐德、柏林化学、华为、神州数码第二总部、中种集团、华电集团、十五冶总部、宜化总部等知名企业。
在这里,东湖示范区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留下更多自主创新探路者的身影,也必将结出更多让世人惊喜的硕果,照亮光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