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处长魏捍东
这次事故发生在平原,给我们救援人员留有一定余地,我在想,如果发生在隧道,高山峡谷,怎么办?那后果不堪设想。
■ 对话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救援成为公众关注焦点,提出消防救援不专业、放弃黄金72小时搜救时间等质疑。昨日,公安部消防局战训处处长魏捍东接受本报独家采访,对质疑进行了回应。
铁路救援归铁路,消防难配专业工具
新京报: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当地消防多长时间赶到?
魏捍东:事故车上的乘客报的警,当时接到很多群众的报警。温州当地消防调派消防队8分钟就到达现场展开救援,意识到灾情不小,第一批就调派了22个中队、39台车、280人赶到现场。
新京报:救援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魏捍东:车厢在高架桥上,有的还悬在半空,必须架梯子上去救援。现场下着雨,地面又软又滑,无法架梯子。消防员利用掉在地面上的车厢,在上面架梯子,但是很滑,只能用麻绳固定梯子腿才架起来。另一组只能翻山到达桥上。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消防救援人员发现,随身带着的破拆工具不够力度。
新京报:为何没有带合适的工具?
魏捍东:不是不带,能带的都带了。铁路救援很专业,需要的工具也非常专业。我们平时的工具应对防盗门、汽车破拆绰绰有余,但是动车列车车体用的材料很硬很厚,我们的工具基本无法施展。铁路事故救援归铁路负责,我们平时很难装配这样的专业设备。
等铁路调来设备,一段时间无法搜救
新京报:有人质疑此次救援中生命探测仪的使用。
魏捍东:生命探测仪分三种,我们都带了。我了解到,消防救援队员在现场试图使用音频探测仪,但周边影响太大,而且音频无法穿透列车铁皮。视频探测仪在挂着的那节车厢救援时派上了一点用场,找到了一些被困人员。但车厢被撞后挤压,空间很狭小,视频探测仪施展不开。另外一种雷达探测仪其实应对大型灾难最有效,但由于这种设备施展需要找一些锥点,在顶端设置仪器,现场车厢位置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可以说,生命探测仪在现场基本没什么作用了。
新京报: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搜救?
魏捍东:对于这次事故,现场最有效的救援就是一点点的挖,一点点的拆,发现被困者。消防救援人员一直没有放弃救援,直到车厢被清理完毕,我们消防人员才撤下来。按照一般流程,现场会通过搜救犬、人员多次重复勘查、探测仪等多方面信息确认,才认定结果。
新京报:小女孩伊伊的获救,有种说法是当时已停止搜救。
魏捍东:我向总队、支队了解,确实有一段没法搜救,那是在等着铁路救援的机器来。因为那节车厢的车头被挤在车里,我们所有的设备都不行,需要铁路部门大功率的机器掀起来。等这种机器的时间很长,好像要从杭州调过来。消防救援人员等待着车头盖掀开进行一遍搜索,当时没有听到什么求救的声音,只看到这里滴答滴答地淌血。当机车头掀开后,看到四五具尸体,这个小女孩被压在下面,因为她个头小才躲过一难。
新京报:这次搜救还被指责放弃72小时黄金时间。
魏捍东:72小时,这是个专指,只是指地震救援时间。埋在地下无水的情况下是生命极限,多数人72小时之内身体脱水精神崩溃。这种列车相撞,非死即伤。对于这样的事故,是用最快的时间救援、清理,什么时候清理完了,经过多次排查,就可以救援完毕。
救援中消防指挥消防,铁路指挥铁路
新京报:有专家说我国消防救援不够专业。
魏捍东:消防队伍在以往的概念就是灭火,但是近10年,消防已经承担越来越多的救援工作。据统计,去年76%的任务是救援,而十年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这几年,消防部门也陆续配备了专业设备,进行专业作训,从训练科目中,接近2/3都是与救援有关。
新京报:有针对高铁事故的救援预案和训练吗?
魏捍东:消防员的救援能力是要接受长期培训的,但是针对火车事故这样的培训不多,有一些也正在研究。前不久还做过一个关于铁路事故救援的讨论研究。
新京报:这次事故以后,有关部门会考虑在消防增设铁路救援力量吗?
魏捍东:我建议平时依托政府,建立以消防为主体力量的救援队,不要在各行业都建这样的救援队伍,虽然是国家投资,但说回来都是花纳税人的钱。日本、韩国他的消防救援都是一体的。我们也慢慢在转变,建专业消防队。这个要从政策层面研究,比如铁路消防工作纳入属地消防管理,国家来统一调整。属地管理有优势,可以从全盘考虑。但目前情况是,铁道部是中央企业,出事了我们来救援,没事了我们管不了。
新京报:此次救援存在多头管理?
魏捍东:我们消防有个流程,战时要按照属地指挥,后援要听先到的指挥,非专业的要听从专业的指挥。开始是消防在救援,后来就人多了,我们消防是抢救人命为主。专业救援要有专业指挥,这次很复杂,按照职能来说,人家地方政府包括省长去了,是支援铁道部的。咱们按照分工是铁路这块是铁路管理的,我们消防指挥消防的。武警指挥武警的、医院指挥医院的、特警指挥特警的,这回就是这样的。
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