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可能觉得大学生活很“苦”,其实真正的“苦”还在后头。大家都希望“顺利”“幸福”,我以为“顺利”“幸福”并非客观状态,而是主观感受。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2836名新一届的南开毕业生,唱起了“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的校歌,聆听着为他们送行的这位长者的“加勉”之词,和四年前进入南开的第一堂课一样,在毕业前的最后一课,重温南开“公能”校训,然后聚散天涯,依依南开。
校长龚克勉励毕业生们“不论走到哪里,不论从事什么,都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各自的环境中,结合自身工作的任务践行‘公能’校训”。
离开前
请用掌声
感谢他们
昨日上午,南开大学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在南开大学体育中心隆重举行,2836名本科生从南开毕业,踏上新的人生征程。四年大学时光,一千五百个日子匆匆而过。“这四年,你们在南开园中,取得了许多新收获——新知识、新才干、新经验、新朋友;你们在南开园中经历了许多大事——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新中国成立60年和建校90年;你们在南开园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故事’。毋庸讳言,你们在南开园的生活中一定还有许多不如意、不满意,希望你们把批评意见留下来,帮助我们改进工作。”与此同时,龚克校长还特别提议,全体南开毕业生用掌声“感谢父母亲朋,感恩曾经的老师同学,感恩帮助我们的各界人士,感恩南开园中数以千计曾为你们服务的人,他们之中不仅有教师、有辅导员、有机关干部、有实验技术人员,还有保安员、炊事员、宿管员、保洁员、售货员、财会员,有动力维修、校园绿化、体育设施等方方面面的工人师傅。”
实现自我
就是寻找那一“撇”
“张伯苓先生说,‘公’字最最要紧……‘公’字是最高的道德,‘公’字的涵义很多,诸位对于这个‘公’字务须特别注意。”“加勉”伊始,这位南开大学历史上第九位校长阐述着他对于九十载南开公能校训的理解——
要有“公”之志向。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在今日之世界,“公”之志向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持续发展之志向;在今日之中国,“公”之志向,就是振兴中华之志向。不可否认,人都有私心私欲,然而秉“公能”之精神的南开人,就是要寻找个人价值与人民利益的统一。不久前我收到个“段子”,讲“找”字加一撇就是“我”字,实现自“我”就是在“找”那一撇。对南开人来说,这一“撇”就是“治国”“强国”“富国”,就是“服务中国”,振兴中华。
要有“公”之操守,即要有公德心、公益心、正义感,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卫生,维护大局、维护集体、服从公意、维护正义、做事公道、坚守原则、诚实守信。
要有“公”之襟怀,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襟怀。光明磊落,勇于担当,没有名利之思,不作意气之争,什么事都以国家为前提。这方面最好的榜样,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学长。
要能吃苦
真正的苦还在后头
秉公之心,一定要辅以为公之能。龚克校长告诫南开学子,要“能”吃苦,而真正的“苦”还在后头——
要“能”学习。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书,但还是不够,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要有好的学风和态度。周恩来说,“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不懂决不要装懂,但是必须由不懂变为懂”,这就要靠善于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特别是要继续学习如何做人,学会识人之长,知己之短,随时准备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做到“知不足而后学”“知明而行无过”,不断匡正自我、充实自我、升华自我。
要“能”吃苦。同学们可能觉得大学生活很“苦”,其实真正的“苦”还在后头。大家都希望“顺利”“幸福”,我以为“顺利”“幸福”并非客观状态,而是主观感受。做好吃苦耐劳经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就容易得到“顺利”“幸福”的感受。行大志必经大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种种的失误和失意,甚或失恋和不幸,受人误解遭人猜忌,甚或领导不赏识、同事不支持,加之三灾八难五劳七伤,更不要说票子少房子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我们南开人统统不怕,能勇敢乐观地面对一切、忍受一切,“刚毅坚卓”,“方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要“能”合作。面对困难,固应率己当先,但也要善于协作、依靠群体。张伯苓先生早就将“通力合作、互相扶持”举为南开教育宗旨。他并不希望南开学生“洁身自好”“鹤立鸡群”,而是将“乐群”作为南开人的重要品格。他说,“经多方观察,始觉中国至深之病,实不在个人之没有能力,而在个人缺乏合作精神”。而要“通力合作、互相扶持”必先互相尊重。周恩来说,“要得到人家尊重,首先要尊重人家”。尊重他人不是强装的,必须能识人之长,容人之短,必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必须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