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曲曲折折的山路,山路连接处的洞口,叫做“穿云洞”。

②地震中石头房子一座也没倒,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③皮影坊是村里至今保留的十来座老手艺作坊之一。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百年以前,它依山而建,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而得名“西井峪”。不论是房屋、院落,还是道路、鸡舍,这里的所有建筑均取材自脚底下最普通的石头,又被称为“石头村”。山路曲折蜿蜒,仅有一“穿云洞”与外世相连……就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去年被列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不仅吸引了一群群游人前去探秘,更有不少热爱摄影的摄影人常年在村里驻扎。究竟何等的美丽才能令人如此着迷?在本报“发现天津最美100角落”系列活动“发现之旅”开启之际,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探访了这个大山里面独特魅力的“桃花源”——“石头村”。请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的、92岁高龄的周连元老人,讲述这石头村四大美景背后的动人故事。
纹理之美 守村石头叫“虎皮石”
穿过蓟县县城北侧的铁道洞,绕至府君山后身,环山行数里,行至空旷处,一村落豁然呈现眼前。西井峪村位于蓟县县城北2.5公里处,与繁华的渔阳古城仅一山之隔,犹如“世外桃源”。据介绍,整个村落坐落于石山之上,拥有8亿年地质石岩。村西口“守卫”着一块半人多高的石块,石块上通体条状凹槽与鸡蛋大小的突起相互间隔,形成优美的花纹,如同动物身上的纹理。从小就在这里生长的周连元老人说,村里人管这种石头叫“虎皮石”,其真正的名字是“叠层石”。
坚守之美 地震中石头房子没塌
“石头村”全村人都姓周。村中央有一处圆形广场,石头铺就地面。广场左侧,一间农舍沿街而建,院子中盛开的玉兰花探出了墙头。推开石头院落半掩着的柴扉,主人周大爷正拿着笸箩忙活。小院一侧的鸡舍养着几只鸡鸭,咯咯咯叫个不停。
这是标准的“大三间”,该村最为典型的一种房子结构。一般,村里的正房多为三间或“四破五”,明间为穿堂兼灶间,厢房两到三间不等,后院为柴房。院子分为前后院,前院由门楼、东西厢房与正房围合,西南角有茅房、猪圈,东南角放置农工具,各房之间有石板路相通。建筑为硬山青瓦,墙面多为砖、石混作,多为清、民国时期的建筑,残破中却自然地流露着古朴的气息。
“大地震,别的房子都倒了,但我们的石头房子,一座也没塌。”谈起村里最美之处,院子外、正坐在石凳上与众人聊天的老人周连元连声夸赞起他们的骄傲——石房子。据他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蓟县受到较大的影响,他看到天边的“大火球”后,感觉屋子晃动,直至地震结束,却没有房屋倒塌。历经战火硝烟、地震灾害和百年来风雨的洗礼,这些石房子仿佛逃逸在时光流逝之外,默默地坚守在山村中。
传奇之美 二郎神留下“穿云洞”
西井峪四面环山,景色别致,“穿云晚眺”“万卷石书”“太白仙居”“农桑藏馆”,可谓是一步一景,却又各有千秋。周老先生说,他们这里的山,不仅有景色,更有故事。“就比如我们以前祖祖辈辈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穿云洞,那可是二郎神休息过的地方。”
据老人讲,相传古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只有白天、没有黑夜,玉帝派二郎神下界“收拾”这些太阳。二郎神得到旨意,用扁担挑着两座山峰,抓住一个太阳,就把它压到山下。直到还剩最后一个太阳,二郎神已累得精疲力竭,但总因隔着一座山抓不到。一怒之下,他将山捅破了,顺着破洞处钻了过去。此时,玉帝下旨,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以给世界留下光明。二郎神就此回天上交差,却留下了休息过的“穿云洞”。
原始之美 手工作坊保留原生态
走进半山腰的一座农家院,典型的北方院落。穿过前院步入正房,一张白色幕布悬在房间正中,一张条形桌案摆在幕布前方,成了观赏者们的座位。这间便是“皮影坊”,每逢节日或游客来到村子里体验民俗,便有机会到这里看到最地道的皮影戏。游客到来,皮影坊主人从他的箱子里翻出影人,表演了一番。
据村长介绍,村子里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注重传统民俗节日仪式活动,除了皮影戏,一些村民还保持着手工编织、用石磨磨粮食的传统习俗,充满了人文、民俗特色。在一家的院子里,村长指着院里摆放着的几个大缸告诉记者,这家人保留着腌菜干的手艺,所以他家被村里定为展示“手艺”的一处作坊。此外,村里还有皮影坊、草编坊、缝绣坊、老磨坊、泥塑坊、漏粉坊、豆腐坊、煎饼坊和饽饽坊共十来个手工作坊,这些老手艺,在别的地方都很难再看到了。
“为了保证村子的民俗风味不受影响,有可能对客人数量进行限制。”村长说,他们不仅对村庄发展有保护规划,还按照200平方米/人的指标,计算出一次性游人容量为670人,今后可能会限制游客的数量。(记者 陈欣 摄影 崔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