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这是一个残疾人,但他用乐观的心态,修鞋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内,他相继修鞋两万多双,并且撰写了自己的‘修鞋宝典’。”“修鞋哥到底有什么样的修鞋宝典?”“听说这位修鞋哥,他看鞋就能猜出职业来!”昨日(3月27日),一条“修鞋哥慧眼识职业”的新浪微博,再次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记者随即“顺藤摸瓜”,走近“修鞋哥”张文政的身边,聆听了他二十多年来的修鞋故事。
【人生三部曲】
生计
一天入行钳工成了修鞋匠
记者费了很多周折,在红桥区洪湖北路附近的“修鞋店”找到了张文政。性格开朗的张文政告诉记者,他出生8个月时患上了婴儿瘫,导致右腿落下终身残疾。由于身体的原因,张文政没能进入大学,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街道办的福利厂上班。后来,由于福利厂不景气,他和其他人一起下岗。1989年,原来一直干钳工的他,听说旧同事干了一个修鞋摊儿,便到烈士路市场找同事“拜师学艺”。一天的时间,缝开绽、打补丁、钉前后掌……修鞋行业的“十八般武艺”,他看了一个遍。转天,他就购买了一台修鞋机,开始张罗起自己的“生意”。同事兼师傅问他:“行吗?”张文政说:“行。”就这样,张文政一头扎进了修鞋大军。
机器买来了,摊儿也支起来了,才发现修鞋并不容易。第一天出摊儿,就碰到3个同行。人家娴熟的手法和源源不断的客流,让张文政很是羡慕。好不容易来了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他赶紧满脸堆笑地热情打招呼。张文政回忆说:“那是我的第一个顾客,我一辈子都忘不掉。当时人家来钉个前掌,我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结果,理论和实践相差很远,两下就把人家的鞋给砸开裂了。”于是,张文政赶紧补救,又是粘又是缝,费了半天力,才将鞋修复原状。小伙子回来后他如实相告,并且表示不要钱。小伙子看了看鞋什么都没有说,放下两元钱,拿着鞋就走了。后来,这个顾客成了他的回头客。就这样,张文政不断摸索着,开始了人生的新旅途。
生活
月薪两千儿子是个大学生
日子久了,张文政修鞋的技术越来越娴熟,就和爱人在家门口一起撮了个摊儿。开修鞋摊儿对常人来说比较容易,但对他来说却充满了艰辛,他每天早上都要拄着一只拐,把机器、工具和各种材料一件件搬上残疾车,活儿还没干就已经浑身是汗了。就这样,他凭着自己的手艺,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难题。
后来,在街道和各界人士的帮助下,他终于有了一个小屋子,也就是现在他所在的“文政修鞋屋”。他修鞋、配钥匙,他的爱人则缝裤边儿、改衣服。虽然挣钱不多,但两个人都很乐观。不管是问事儿的路过还是顾客上门,只要进了他们的门,他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张文政说,他们两口子每个月加起来能赚两千多块钱,如今孩子上了大学,目前是天津科技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他现在很知足。
升华
生意好了也不忘回报社会
1995年,当时还在摆摊儿的张文政,正在忙着修理一双皮鞋。这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问他:“修一双旅游鞋多少钱。”他回答说:“4元钱。”小女孩立即表示不修了,拿着鞋准备走。张文政很奇怪,问小女孩为什么不修了。经过攀谈,他得知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外地,她跟随亲戚在天津生活。4元钱是她一个月仅有的零花钱,如果修了鞋就没有零花钱了。张文政听了后什么都没说,抢过孩子手中的鞋就修了起来,并表示不收钱。他还告诉孩子,以后只要鞋坏了,就来找他修。
过年的时候,小女孩带着妈妈找到了张文政,非要给他送修鞋的钱,也被张文政拒绝了。后来,这个小女孩成了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不管有什么事情,小女孩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张文政。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1996年,很多武警战士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进行施工,街道组织居民去工地慰问,张文政也积极地加入其中,把修鞋工具带到工地,无偿为战士们提供服务。从此,每年“八一”前夕,他都主动参加慰问武警官兵的活动,义务为这些官兵们修鞋。
朴实的张文政说:“全社会都关心残疾人,生意好了,我也要回报社会。”
修鞋宝典
他闻香识女人我看鞋知职业
《闻香识女人》是一部于1992年公映的美国电影。电影中,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史法兰中校对听觉和嗅觉异常敏感,甚至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本文的主人公张文政也是这样的人,二十多年的修鞋经历,让他练就了一双“慧眼”,能够“看鞋知职业”。
磨损程度判断主人啥职业
张文政告诉记者,他平均一年最少要修1000多双鞋,这二十多年,他起码修了两万多双皮鞋、凉鞋、旅游鞋。缝制或修补出来的皮鞋必须平整美观,让人穿着双脚感到舒适。若是客人对缝制或修补出来的鞋不满意,他一定会免费重做。只要是送来修的鞋,他看一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职业。
张文政介绍说,每个人的职业不同,穿鞋的习惯也不同。所以,鞋的磨损程度都不一样。比如说,饭店的厨师,他们长期在厨房潮湿的环境里工作,鞋帮最容易出现损坏。而饭店的服务员,因为走路比较多,一般坏的都是鞋底和鞋跟。而有车族的鞋和无车族的鞋又不相同,经常走路的人,鞋底都有磨损。而开车的人则是只有鞋跟磨损。
内部加高让残疾人更自信
“不管什么鞋,最怕的是油,所以千万别沾上油。”张文政说,鞋子修复中最重要的是舒适和美观,他有一个老顾客,是位大姐。因为腿有残疾,两条腿长度不同,每次买完新鞋,大姐第一个找的就是张文政,请他将新鞋加高。因为如果从外面加高鞋底和鞋跟,美观就破坏了。所以只能加在鞋的内部,内部加高也需仔细,不能有明线在外面。经过他加高的鞋,不仅舒适而且精细、美观,与原本的模样相差无几,这让大姐走起路来更加自信,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出大姐腿有残疾。
张文政表示,从修鞋的经历看,最难修的鞋还是残疾人的鞋。因为残疾人穿的鞋磨损程度和正常人不一样,很多假肢穿的鞋,走路时都会用力向前摩擦,因此磨损程度更重一些。而且,鞋的内部比较复杂,有很多铁质的小部件。需要将每个小部件的位置记牢,才可以将鞋子进行“解剖”,然后再进行修理。(记者 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