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边白菜几百棵
西屋画室小炕桌
水缸早被龙头替
老汉依旧画粗活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王学勤,75岁,目前中国唯一以“粗活儿”形式绘制杨柳青年画的民间艺人,他的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原生态杨柳青年画画室。昨天,记者驱车到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宫庄子村探访了这座原生态杨柳青年画画室以及仍在作画的老人。
农舍作画
高粱秆“点睛”
这是一栋由四间平房组成的普通民宅,面南背北,东边是一明两暗的三间房,西边有一个单间,是老人的画室。院子里散落着不少玉米棒子和劈柴,东边是一大堆白菜,有几百棵。西边,一个一人多高的大篓子装满了草料。“这是给骡子吃的。”如今,老人还种着五六亩地,以玉米小麦为主,养的骡子是种地用的。
画室内也是典型的北方农舍布局,一间屋子半间炕,一个小炕桌上摆满了笔和颜料,炕前是一眼灶,只不过常年不用,上面堆了不少杂物。为了取暖,老人在中间支起一个炉子,绘画时不停地往炉膛里放劈柴烧。屋子的四壁被熏得黢黑,光线昏暗。那些环三面墙壁贴满的年画格外醒目。
仔细观察,在北面和东面的墙上各自镶有一个门框,装有一扇扇木门,可以开合。木门两面都贴上了正在绘制的年画,每扇门的上面还吊着两小捆已经黑了的玉米棒子。老人说:“这是为了把画隔开,刚上完色还没干的时候,要是粘一块就白干了。”
墙上的年画都是同一个样本,大约一米长半米宽的粉连纸上只画有一条巨大的金鱼,上面是“连年有余”四个字。金鱼丰满活泼,憨态可掬。其中有一张画上的鱼眼颜色有点淡,老人拿起一根高粱秆,用掰平了的一头蘸了点墨,小心地点了两下,鱼儿立即“活”了起来。老人得意地说:“这是我个人发明的,用笔点完的眼睛发板,用这种东西点,鱼的眼睛才更好看。”
菜刀裁画
不比机器活儿差
因为空间太小,老人在这间画室里只能完成部分工序,也就是上色。“一张画,要画十五六道活儿,活儿越多越鲜活,越好看。”老人口中的“活儿”含义丰富,有时候指作画,有时候指上色。昨天记者看到的这些,都只上了五道色,荷花还没上色,背景也还是白色的。几乎所有的缸鱼年画,最终都会上成蓝底色,寓意为水。
老人传承了杨柳青年画传统的版画工艺,东屋是他拓版的地方。大炕上有一个木板钉成的案子,老人拿出画版,放在案子上,拿起毛刷蘸了点墨在画版上刷了刷,再把一旁早已压好的纸平铺在画版上,用另外一只干净的毛刷刷几下,白色的粉连纸上就印上了缸鱼年画的印迹。再拿到西面的画室去上色就可以了。
上好色的年画都会被拿到西屋的炕上来,一张张码整齐,再进行修边和剪裁。工具很原始,两个平整的木板,下边垫一块,上面压一块。老人去外屋的吃饭桌子上拿来菜刀,在水缸的缸沿上反复磨了几下,然后一条腿在炕下支撑着身体,一条腿踩住上面的木板,用菜刀一下下地切割成沓的年画。这样裁出来的年画,比机器作的活儿一点不差。裁完之后,再用一个方木板压好,就算完活了。
年画入选非遗名录
传承技艺后继有人
这些年,来老人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都是冲着原生态来的,为此他一直没起过改造画室的念头。昨天,西青区文化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王学勤是目前中国唯一以“粗活儿”形式绘制杨柳青年画的民间艺人,有“津味”文化“活化石”之称。前不久,区文化局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还把王学勤的缸鱼年画列入名单之中。
老人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去了加拿大,长子和小儿子在杨柳青镇上班。“老二现在也能画了!”说这话时,老人欣慰地笑了。
买画的人越来越少
零星购买为了收藏
王学勤老人说,“粗活儿”年画是年画的原始版。古时候老百姓穷,穷人过年吃不起大鱼大肉,买张年画图个喜庆,于是市场上才出现了最原始的年画,卖得很便宜,所谓“粗活儿”,就是纸粗、料粗、画法也粗。“可不像现在的杨柳青年画那么精致。”王学勤笑着说,“这才是最原汁原味的民间年画呢。”
老人是专业画缸鱼的老人。“老年间,没有自来水,家家都有一个大水缸,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买来缸鱼年画贴在水缸上,寓意风调雨顺、连年有余。”那时,王学勤的缸鱼年画市里销到小树林,市郊销到唐官屯。“家家都抢着买我的缸鱼年画。”
“我们杨柳青南边这片农村,早年间都是画年画为生,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画活儿。杨柳青好多大画庄,都有我们画的活儿。现在,干这个的越来越少了。”老人说,现在他这些作画的工具,有的是从他“老太爷”(曾祖父)那里继承来的。
随着城市文明的进展,水缸越来越少,买缸鱼年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前几年,老人还坚持每到腊月十五以后,亲自到市里送画,都是几个固定的画庄。现在,他送不动了,都是人家上门来取。除了几个老主顾,上门来零星购买的基本都是为收藏而来。虽然老人年岁大了,但他作画时却更用心了。“得让人家收藏得住,多少年以后,要是掉了色不好看了,不是打我自己的脸吗?”(记者 高立红 摄影 段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