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0年,随着官场文学《侯卫东官场笔记》、《乌纱》、《芝麻官悟语》等书的纷纷热销,一个特殊的写作群体进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些官场文学的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他们的正职是各政府部门的官员。官员出书热,成为2010年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1月3日《华西都市报》)。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点,这里所说的官员出书热,与一些官员利用权力花公款包装出书、摊派,甚至请人捉刀代笔以求沽名钓誉的现象不同,这些官员所写的官场小说还是有一定的文艺水准和现实意义,否则在当下文学创作不太景气的大背景之下,也不会受到如此追捧。
官场小说已经红火了多年,与那些专业作家相比,这些官员作者一般都有多年的从政经验,经历过各种的大起大落的命运洗礼和摸爬滚打的政治历练,他们的观察事物独特而深邃的视角,自身积累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因此,这些人写出的官场小说更能满足普通读者渴望了解官场的猎奇窥探的欲望,更能满足职场新人们学习“职场秘籍”的求知心理。而那些有着相似经历的公务员,则从小说对官场细节“原汁原味”的描写中,得到一种似曾相识、恍若隔世的感觉,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阅读的兴趣。基于以上原因,官员写的官场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噱头,是必然要“红”的。
然而,与此类官场小说大受追捧的现实相比,那些官员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却过于低调,“不说、不显、不送书”成为这些官员作家们共同的行事风格。身为副局长的作家“小桥老树”因为出版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跻身2010年作家富豪榜第22位,却至今不愿意向外界公布他的具体身份。而在单位内部,官员作家们也大多选择低调处理,甚至隐瞒自己的创作。
这显然不是由于他们有着淡泊名利的美德,而是因为这些作者在写作中,有意无意地从事了“揭盖子”、“曝黑幕”的活动,作品中描述的尔虞我诈的权力之争,不择手段的人事角斗、道德沦丧的钱权交易、权色交易,讳莫如深的各种“潜规则”等等种种官场中做得说不得的物事都被作者以小说的形式曝光出来,更关键的是,这些人还身处体制内部,这种“无间道”式的揭露与批判,更容易击中痛处,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因而也就更让人无法忍受和理解。一些人曾经因为说话不注意而“祸从口出”,有的作品还因为描写过于逼真被人“对号入座”,陷入被诉诽谤乃至诬陷他人的法律纠纷。轻则被穿小鞋,重则遭到打击报复。一部作品在外界的“走红”的表象,很可能会为作者带来在内部的“被黑掉”的结果,因此,这些作者普遍采取的低调态度实则是一种规避风险、以求自保的无奈选择。
有人说,官场小说的“走红”,是因为官场太“神秘”,民众对公开、透明的期待只能通过看小说来体会,同时也是对于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渴望。而作家官员们在作品“红”了之后的种种畏缩和躲避,则正说明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渠道还不畅通,甚至还是障碍重重。要改变这种作品“红”而作者“黑”的现状,还需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保障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