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审判时的李海涛。
李海涛盗卖的文物。
被李海涛盗卖的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
阅读提示
2010年11月19日,作为“中国文物盗卖第一案”的主犯,原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文物保管部副主任李海涛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至此,这一震惊海内外、侦破审判过程达7年之久的承德文物盗窃大案画上句号。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河北高院维持第一审以贪污罪判处被告人李海涛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刑事判决。
李海涛受到法律严惩,然而,这一案件的背后,是人们的不解与疑问:近年来何以国内多地屡次发生文物专业人员监守自盗案件?是怎样的巨大利益驱使这些本该是文物保护者的人铤而走险,将罪恶之手伸向那些文物?文物收藏与拍卖的火爆是否助长了文物市场的疯狂与变异?
记者走进承德,希望找到答案。
1.一位文物专家成了文物大盗
李海涛虽已被执行死刑,案子也画上了句号,但在承德相关部门,“李海涛”这三个字仍然是一个无人愿意提及的名字。“有关这个案子的采访,需请示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这是纪律。”承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虽然不肯透露案件更多细节,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案从案发后一审到最高人民法院死刑核准历时6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被盗的259件文物的追索过程曲折漫长。
据了解,李海涛在长达近十年时间内,共窃得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局部鎏金银藏式须弥山坛城、尼泊尔式局部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等馆藏文物及文物部件共计259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56件。
在窃取的文物中,李海涛单独或伙同他人卖出了152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47件。而案发后,公安机关经多方努力,追回文物202件,仍有57件文物未追回,不过,被盗卖文物中最珍贵的4件文物已被全部追回。“他生活中挺简朴的,经常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准时上下班,常常背着一个大布兜子。”在承德市李海涛的原住所,一位邻居说。
但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不爱说话、不喜欢凑热闹”的李海涛,用自己背着的那个大布兜子干起了监守自盗的罪恶勾当。
2002年10月28日,一场在香港举行的“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文物”专场拍卖会上,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的清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坐像与乾隆时期银坛城两件物品一出现就吸引了买家的视线,而一位国内知名文物专家发现,这两件珍贵文物底座原始标签编号显示,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本应是故宫藏品的文物何以出现在香港文物拍卖会上?专家的疑惑也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注意。“这两件文物应存于承德外八庙,均为国家定级馆藏珍贵文物。”国家文物局随即核查证实。
犯罪嫌疑马上集中在时任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李海涛身上。2002年12月7日,李海涛被警方秘密控制。自知在劫难逃的李海涛便竹筒倒豆子般交代了自己盗窃文物的犯罪事实。2003年1月18日,李海涛因涉嫌盗窃被依法逮捕。此后的七年间,该案虽然经被告上诉,发回重判,但李海涛仍然未改一死的命运。“案发时他43岁,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专家,这时,不过50岁的他是满头白发、两眼红肿、目光呆滞,看着比实际年龄大了十多岁。听到最后的宣判,他闭了一下眼睛。那一霎,我觉得,他肯定是万分悔恨的。”一位亲眼目睹李海涛人生最后一日的法官这样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