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自2004年浙江省正式启动实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该省社区矫正工作已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浙江司法部门多管齐下帮助服刑人员,建立公益劳动基地、组织阳光志愿者帮扶失足青少年、解决服刑人员就业……社区矫正工作可圈可点。
“浙江社区服刑人员在册人数名列全国第二,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率控制在0.1%左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浙江省副省长葛慧君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社区矫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
建设公益劳动基地近万人分到责任田
在杭州萧山红场农场,记者看到了数十个不停忙碌的身影,他们是正在公益劳动基地进行劳动的社区矫正对象。
“现在萧山区共有1022名社区矫正人员。除了推广‘一主三辅’式公益劳动外,还大力推进公益劳动基地建设,把公益劳动规范化、基地化建设与引导、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就业安置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公益劳动基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杭州市萧山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汪立欢说。
近年来,萧山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迎来和送走了数百名社区矫正对象,他们通过劳动学到了谋生的一技之长,顺利回归社会。
“在公益劳动基地建设中,浙江各地还因地制宜地推出长效性、规模化的公益劳动基地建设项目,”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葛炳瑶如数家珍:“建德市的新生生态基地、龙泉市的森林保护基地和海宁市的绿色农业基地占地面积都在百亩以上,并逐步成为集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改造型、技能培训型和帮教安置型的劳动、就业场所。”目前,像这样的公益劳动基地,浙江有3000多个。
除此之外,不少符合政策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在当地司法行政部门的帮助和协调下,也落实了责任田,使生活有了基础和保障。据统计,浙江已为9000位农村籍服刑人员解决了责任田,其中不少人还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和养殖标兵。
志愿者帮扶失足青少年 阳光行动进行到底
居住在杭州西湖区骆家庄的文文和彬彬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去年,因为琐事,两人与他人发生口角并动了拳脚,吃亏后便叫来一群朋友报复对方。双方见面后即发生了恶劣的斗殴事件,其中多人受伤。后来西湖区人民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二人各管制1年03个月。
“年仅17岁的两个男孩子一下子傻了眼,以前懵懵懂懂的,每天只知道玩,现在竟成了管制犯,两人回到家后都把自己关在屋里好几天不肯出来。父母也感觉脸上无光,见了熟人都躲着走。”杭州西湖区文新街道的沈晓琴既是一位负责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位帮扶失足青少年的“阳光志愿者”,她告诉记者,“成立阳光志愿者队伍,就是发挥志愿者的特长,从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全面帮扶,让他们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站起来。”
针对两名少年,杭州文新街道司法所制定了矫正方案,分别安排他们到有少年犯管教经验的新金都社区和星洲社区进行管教,并指定数名与他们家相邻的帮教志愿者进行帮教。
据了解,浙江省司法厅和团省委等10家单位和部门在该省启动实施了以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帮教工作为重点的“社区矫正阳光志愿者行动”,成立了“浙江省社区矫正阳光志愿者总队”,各市、县(市、区)相应成立了社区矫正阳光志愿者支队和大队。
“目前,浙江有社区矫正工作者3800余名、社会志愿者45000余名。我们要把阳光志愿者行动进行到底。”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祖华满怀信心地说。
解决服刑人员就业浪子重回心灵港湾
“在社区服刑人员中,有不少因犯罪而失去了工作,或因病、缺乏工作技能而导致生活贫困。有的还受到亲人的责怪,甚至社会的歧视,这些问题处理不好,社区服刑人员极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杭州上城区司法局局长钱国平说。
上城区在为服刑人员排忧解难,落实政策,增强矫正工作的人性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该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科长陈建楚介绍说,他们一手抓矫正环境,引导社区服刑人员亲属和周围群众接纳社区服刑人员,另一手抓社区服刑人员“立足”问题指导帮助他们就业。
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社区服刑人员阿正从监狱回来后,发现自己无家可归了,原来的家已被拆迁,收养他的阿姨已经去世,姨夫与四个姐姐又不认他,身无分文的他立即陷入了困境。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社会和家庭完全抛弃了我。我完全绝望了,精神处于崩溃的状态。”阿正越说越激动,“清波街道司法所得知我的情况后,马上帮我落了户,办了低保,解决了我立脚和吃饭的问题。我感到司法所就是我的家。”
随后的几天里,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阿正找到了一份收入还可以的工作。同时,上城区司法局和街道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多次找阿正的姨夫和四个表姐协商他的居住问题。最终,阿正的姨夫同意一次性补偿阿正二万三千元。在司法局的协调下,阿正还申请到了廉租房,让他真正拥有了一个家。
如今,阿正赠送的一面写有“浪子之家,心的港湾”的锦旗还悬挂在上城区司法局的会议室里。(记者赵晔娇 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