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温家宝在谈到教育时说,我前两天也翻起我的祖父在乡村办乡学的经历,他是第一个在农村办女子小学的,在那个时期,要受到很大的压力,但是他坚持办下来。我记得他跟我们经常讲,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当时最重要的是两项任务:第一是筹款;第二是请教师。因此,他请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甚至高材生在小学任教,他那所小学培养了许多人才。他的校训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勤劳朴实”。每周他都要在周会上给孩子们讲人生、讲学习。我确实对教师很有感情。我认为学校要办好,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必须以教育为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温瀛士“提倡男女教育机会均等”的办学思想普育女子学校得以创建
漫步在校园内的小路上,环视四周是青砖青瓦的中式仿清式建筑,伴随着悠扬古朴的古筝乐曲,普育学校的办公室主任马增霞女士介绍了温瀛士老先生当年建校的整段历史。
旧时女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温瀛士老先生却提倡男女教育均等,于是在1930年温瀛士老先生自己出资创建了一所私立女子学堂,即普育女子小学堂,只招收女生。
当时普育女子小学堂办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校舍是砖制平房,只是学校后来毁于战火,因此占地面积以及校舍最初的模样已无法估量了。
学校自创建后经历过几次更名,最初叫私立普育女子小学,后来更名为私立普育学校,再后来改为示范小学。更名的原因是,1936年学校破例招收了一名男生,他的名字叫做苏宝琮,后来是天津的一位化学专家。
当时苏宝琮和姐姐来到普育女子小学堂遇到了温瀛士老先生。温老先生看到这个孩子十分可爱,便问他:“想不想上学?”苏宝琮说:“想。”于是温瀛士先生便破格招收了这位男生,至此以后学校便改名为示范小学。
战火烧毁示范小学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时,由于当时宜兴埠处于战略要地,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老先生的示范小学也未能幸免,当时温老先生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士范小学全部葬身火海。”
焚烧过后的师范小学让人不忍目睹,校舍、桌椅全部焚烧一空,清理现场后,只发现了当时学生使用的十几个铜笔帽。
学校烧毁后,1950年温瀛士老先生写了一个释文,呈请政府接管示范小学,而后这所学校的学生直接并入宜兴埠第18小学,改为公办。
重建普育学校秉承“勤劳真实”的校训
2007年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普育学校恢复重建。当时仅用了18天就将133户教职工,从万余平方米教工楼内迁出,并且带动了350户镇民和30余家企业即时搬迁。宜兴埠镇政府特为拆迁安置投资1亿多元。师生们正式搬进学校是2009年3月份。从2008年3月至2008年底,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学校建成。
新建成的普育学校所在地为原宜兴埠第二小学的所在地,普育学校重建时期,原宜兴埠第二小学的师生便分散至附近的三个学校继续就读,这三所学校分别是:五十六中学、宜兴埠一小、宜兴埠三小。后来普育学校建成,分散在这三所学校的师生才全部回归。
新建成的普育学校用地面积约53000平方米(合79亩),总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3亿元。
从2009年3月份到现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普育学校已有1024个孩子。将来学校的规模会达到2800名学生,60个教学班。
“普育现在已经是一所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学校了。”
从1979年至今,魏淑英主任在普育学校任教已有31年了,同龄人中,能和魏老师同等资历的教师,现在只有3.4位。魏老师告诉记者:“新建成的普育学校的面貌真是焕然一新,那时候的宜兴埠第二小学校舍很简单,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一座三层的主楼,你看现在建的多好啊。园林绿化、琴棋书画景观区教学区、食堂、实验楼、风雨操场等,现在的普育完全是一所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学校。”
“目前的政策市就近入学,普育学校非常好,附近的孩子都愿意来。普育学校现在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小学毕业的孩子可直接升入初中。只是目前学校刚刚建成一年,目前初中部只有七年级这一个年级,等到明年孩子们就该升级啦。”
温瀛士老先生一家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
采访之余,魏老师告诉记者,“温氏家族真是教育世家,温总理的爷爷温瀛士创办普育女子学堂,温老先生那时帮助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还提供种种救助措施减免学杂费,当时很受宜兴埠阖村父老的赞赏和拥戴。同时温瀛士老先生还培育了一支忠诚于普育教育的园丁队伍。”
“温刚(温瀛士长子,温总理的父亲)、杨秀安(温瀛士长子媳,温总理的妈妈)、温克勤(温瀛士长女)、温克俭(温瀛士二女),温克让(温瀛士三女),他们都在这所学校任过教。”
“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温总理的姑姑温克让了,当年她和我一起当教师,同事的时间大概有十多年,她教语文和数学双科。1982年她退休了,可即便是这样也不闲着,又回到学校教学前班。”
从1930年至今,历经80年的岁月,经历过战火、迁址重建后,那在温家宝总理记忆深处的“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如今在以崭新的面貌普惠民众、育成良才。秉承着“勤劳真实”校训的新一代普育人在“光大名校古韵遗风,开创普育美好未来”的弘志下延续着温瀛士老先生曾经的办学理念。
温家宝家族史: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温总理在访谈中提到的“我的祖父在乡村办乡学的经历”,在《人民日报》记者陈杰在《温家宝家族史:书香门第教育世家》一文中有详尽记述温总理祖父筚路蓝缕创“普育”的经历。全文如下:
“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恢复建成温氏“教育世家”风貌首次展示
天津历史名校——北辰区宜兴埠镇的普育学校恢复建成,2008年12月29日,天津市政协主席邢元敏、该校创办人温瀛士的次子温强为新校揭幕。
温家宝2003年3月在当选国务院总理后,第一次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开场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即宜兴埠普育学校。
复建的新普育学校为中式仿清建筑,走进校门,建有一座按学校老人记忆复原的四百余平方米小院,内设三间房,青砖青瓦,雕梁画栋,酷似当年的学堂,用于校史陈列。
校史展出了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记述了他幼年跳级插班的故事,称道他是这所普育学校的杰出校友。
这里第一次展示了“普育”的精神,第一次展示了农村的一个“普通”但又极不平凡的教育世家风貌。
筚路蓝缕创“普育”
展览告诉人们,温家宝的爷爷温瀛士,字阆仙,世居天津城郊宜兴埠,生于1895年2月,卒于1960年2月。
1919年2月至1929年7月,温瀛士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1929年7月,温瀛士为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
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争取女性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此即普育学校。
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之一——“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先有天津城里的“普育”,后有城郊宜兴埠的“普育”,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适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劳真实”,言简意赅,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
普育小学的校歌唱道:“美哉,宜兴,地广,民众,南接金埠临新河,前途日益红。巍巍我校兮,北乡之先声,学业务真实,养成勤劳风,学生学生好自为,有志事竟成。”
良师育良才
新普育学校副校长丁静介绍,温瀛士本着“勤劳真实”的校训,要求学生衣着不怕旧,但必须整洁;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后洗脸,运动过后再吃饭。还亲自教学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园内外,《背着书包上学去》、《早睡早起身体好》、《茶树青青生嫩芽》、《母鸡下蛋》等儿歌嘹亮。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学校,即培养才智之士的典范学校,蕴涵着温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良苦用心。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
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等高兴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这是当时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在普育,温瀛士却将及格线定为70分,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正因为此,普育的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
宜兴埠马金甲8岁丧父,因家境贫寒12岁还没入学,温瀛士了解到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亲自上门说服马金甲母亲让他读书,并免除马金甲的一切学杂费用。马金甲也争气,多年担任班长职务,在初小4年、高小2年连续考出12个第一名,名闻乡里。
良师育良才,桃李满天下。宜兴埠普育学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聪明才智,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
杨学通(1909—1987),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学涵(1912—1999),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曾为两届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学。
马伯义(1913—),台北艺术学院教授。
林松年(1914—),上海师范学院副教授。
温士琨(1918—1999),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任中国致公党天津工委副主委,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及早期回国定居专家政府特种津贴。
苏宝琮(1925—),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主委和名誉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战火阻挡不住读书声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倾注心血的学校化为灰烬,温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笔追写学校被烧的物品清单以发泄悲愤。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在一家老小居无定所、啼饥号寒的艰难条件下,他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加紧谋划:重请校董、再筹经费、修造桌椅,先后租用村中杨家下场仓库和妻妹家烧剩的一间仓房做校舍,使士范学校获得重生,简陋的教室里重新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当时学校有教室3间,学生97人。
1948年9月,温瀛士的长孙、6岁的温家宝入士范小学就读,后因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后更名为鼓楼西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报考南开中学,每所小学仅有一个名额,他被顺利录取。温家宝在南开中学攻读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温瀛士先后任教天津市私立建华和慈铎中学,1952年8月后任教崇化中学,直至病逝。从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处
温瀛士终身从教,培育了一支忠诚于教育的园丁队伍,其中包括他的长子、长子媳、次子和5个女儿。其第三代中,又有1个外孙女从事教育工作,几乎都默默奉献在基础教育。温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1955年,温瀛士在自传中写道:“我对弟弟、子女的入学希望是为了使他们进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发财,因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大计。后他们开始服务,大多数都是教育工作,今天还是那样。”
温瀛士的弟弟温瀛举(后称“温朋久”)、弟媳刘绛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学的校董。刘绛雯还担任过天津城内普育女子中学校长,温瀛举后来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初创者之一。
温瀛士的长子、温家宝的父亲温刚出生于1916年,1942年3月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宜兴埠公立第二小学、私立士范小学、市立二中、私立育青中学、私立普育女中、含光女中任教。1952年2月后在天津市女四中、三十二中、九十六中任教。
温瀛士的长子媳、温家宝的母亲杨秀安生于1921年,曾用名杨志云。1928年入宜兴埠民立第五小学,1930年转入私立普育女子小学,后来在私立士范小学、天津市城厢区补习学校、广播自学分校、南开区东门里小学任教。
此外,温瀛士的长女温克勤、二女儿温克俭、三女儿温克让、六女儿温克良、八女儿温克庄都是以教育为职业。
温瀛士的次子温强196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翌年1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1984年5月任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1992年9月任局长。2008年8月退休。现为广西大学兼职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8年12月29日,回到父亲创办、自己幼年也曾就读的学校,温强很激动,他一边看陈列,一边回忆往昔的时光。他沿着新校园走着,本欲离开,又返回,再走一遍。
1946年,温瀛士受聘来到乡贤温世霖在天津城内创办的普育女子学校任小学部主任。长子温刚同往,在中学部教授语文、历史、地理。温家宝一家后居住在距普育女校小学部不远的南开区西门内达摩庵前胡同。
去年9月28日,温家宝总理到天津南开区欣苑社区考察,遇到曾居住在达摩庵胡同的居民,问及“普育学校”。足见,“普育学校”在总理的心目中感情很深。
2006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他向专家们保证,“我能做到四条:第一,我有使命感,在我这一任政府要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第二,我对教育有热情。这种热情不仅基于我对它的认识,而且基于我一种特殊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都做教师,几乎一家人都是教师。所以我说我有热情。第三,我有意志。我们问题存在很多,但是我们能够克服困难,把中国的教育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第四,我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任。”
2004年9月5日,温家宝看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退休教师霍懋征时说,“我对教师很有感情,我的爷爷、父亲、母亲都是教师。”他回忆说:“那时家里很小,夜里我睡醒了还看到他们在备课,我很敬重教师这个职业。”
新普育学校按照天津市恢复建设一批历史名校的规划,于2007年11月开工,在宜兴埠第二小学原址恢复重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建筑面积3.92万平方米,是一所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校园功能臻于完善的新型学校。
新校及校史展也向宜兴埠的乡亲开放,温家在当地口碑甚好。“温瀛士一家最了不起的,是教人们读书,增长智慧,去除愚昧!”宜兴埠人、小学曾受教于温刚先生的老新闻工作者王慰增说。(陈杰)
宜兴埠普育学校简介
早在1930年著名教育家温瀛士胸怀教育救国之志,为弘扬普育精神在宜兴埠创办了普育女子学堂。以“勤劳真实”为校训,以先进理念和办学模式施教于学子,闻名遐迩、英才辈出,后男女兼收更名为宜兴埠士范小学。直至解放战争时期因战火而烧毁。
2006年12月26日天津市“历史名校”工程领导小组同意由北辰区人民政府实施重建普育学校,次年3月批准立项。学校的建设结合宜兴埠镇总体规划,选址在原宜兴埠第二小学。参照示范中学、模范小学的建设标准,由天津市天咨拓维建筑设计院设计,天津万顺商务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宜兴埠人士白少良先生出资8000万元捐建,天津大业监理有限公司监理。2007年11月18日开工,2008年12月18日竣工交付使用。
学校规划用地70244平方米(合105亩),用地面积约53000平方米(合79亩),总建筑面积39200平方米,包括小学教学区、实验区及行政办公区17787平方米,中学教学区、实验区及行政办公区12698平米;食堂、风雨操场5058平方米;仿古建筑4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400米标准橡胶草皮运动场和近2000平方米看台。学校规模为60个班,其中小学部36个班,初中部24个班,在校生人数可达2820人。是一所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学校。项目总投资1.3亿元。
学校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制冷和采暖,不仅环保节能还能降低费用,是北辰区第一所使用该设备的学校。
学校为中式仿清建筑,采用灰墙饰面、白涂粉刷、庭院风格、钢梁连通等手法。院内石材广场、柏油路面辅以琴棋书画等景观区和园林绿化,使学生在读书之余享受优美环境,赏心悦目。
学校建筑采用桩基基础、框架结构,抗震裂度设防为7.5度;采用外保温板、空腹双玻、断桥铝平开窗、德国霍曼门实现三步节能;楼内装饰全瓷抛光墙裙,花岗岩走道和楼梯间地面,室内防滑瓷砖地面;水电器具全部选用节能环保型。现代化标准装备的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及食堂、风雨操场可使学生学习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之中。
学校建有仿古建筑400余平方米,青砖青瓦、雕梁画柱,源于清代建筑风格,高于当年学堂生活。其内部用于校史馆陈列,对学生及社会人士开展传统教育和普育精神教育。
普育学校恪守“勤劳、真实”的校训,发扬“普惠民众、育成良才”的办学理念,坚持“做有责任的教育者,培养有责任的下一代”的教育理念。“建设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志趣高雅,能服务,有责任的精神、大气的中国人”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普育学校师生以“精细、高效,精神、大气”为校风,以“用心教书、以爱育人”为教风,以“用心读书、真诚做人”为学风。
在“光大名校古韵遗风,开创普育美好未来”的弘志下,普育学校全体师生将以立足恢复历史名校为新起点,坚持内涵发展,精细高效发展,凸显办学特色,积淀办学底蕴,厚德立学,开拓创新,再谱新篇章,再铸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