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张民加入“留守族” 象牙塔里过除夕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继教育部宣布直属高校博士生大幅加薪后,今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2.5%左右。张民(化名)是天津市某知名高校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来自湖南,2009年12月,他已找到一份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然而,渴望做一名大学老师的张民选择了考博。春节后就是博士入学考试了,因此,他决定留在学校复习备考“临阵磨枪”,这个春节不和家人团聚了。
衡阳—长春—天津 “当中学老师没意思”
中午12点半见到张民时,他刚刚在食堂吃完午饭准备去主楼复习。张民是湖南衡阳人,“衡阳雁去无留意”,他喜欢这样提起自己的故乡,并为家乡出了很多伟人感到骄傲。“湖南出伟人呢。”2003年高考,张民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师范类专业。”长春的4年大学生活让张民这个南方人说出一嘴东北话,“听我说话的人都以为我是东北人。”
2007年本科毕业后,张民拒绝了长春一所重点中学语文教师的职位。“当时觉得去中学当老师挺没意思的,就选择了考研。”接着,张民考取了本市某知名高校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宋文学方向,学制3年,“如果论文顺利的话,今年6月就可以毕业了。”
三面一笔终被弃 “就当是免费旅游了”
去年10月,张民以应届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开始找工作。“投了湖南出版集团编辑岗。”该出版集团来学校招聘时,他在现场投了简历,并参加了第一次面试,当时只是简单问了问他所学专业和本科院校等情况,“该岗位要求应聘者是古代文学或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民有几个同学是学现当代文学的,当场被告知专业不符合岗位要求,无法进入下一轮面试。
两周后,张民幸运地被通知通过第一轮面试,接下来是“视频面试”。张民在宿舍电脑前接受了面试,为在视频时让自己的书桌显得更干净和具有“书卷气”,平时很少做卫生的张民给宿舍来了个大扫除,还特意在书架上摆满了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第一次通过这种方式面试,半个多小时坐在电脑桌前,动也不敢动,觉得自己像个木偶。”张民说那时早没了与网友视频聊天时的洒脱,根本不记得对方都问了什么,只知道问得很细。
去年12月初,张民被通知去长沙参加第三轮面试,“还要加上一次笔试。”进入第三轮的共有7个人,张民觉得很多人都比自己优秀,“不少人有出版工作经验,我读研究生两年基本没参加过什么实习。”招聘方这次为张民报销了往返火车票,想到自己虽然出生在湖南,却还没去长沙玩过,张民踏上了面试路。几天后,张民得知自己没有被聘用。“就当是免费旅游了。”回忆起当时的心态,张民笑着说。
3年硕士=本科? “考博士只为换条路”
在连续投了几十份简历石沉大海后,“想到自己本科是师范类专业,有教师资格证,也许应聘教师岗能有些优势,研究生待遇也应该不错,我就向几所中学投了简历。”去年12月中旬,天津某重点中学给了张民回音,经过笔试、面试、试讲等程序后,他被该中学聘用,签订了三方协议书。“一起参加面试的有我一个研究生同学,她本科就是本校中文系的,不过没有教师资格证,最后这所中学没要她。”
然而,张民的兴奋没持续多久,他通过多种渠道打听得知,做中学语文老师,开始时每月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干几年以后,一个月也就3000多元,我的本科同学当老师每月也是这个钱。”张民有些不甘心,“读了3年硕士,赚得和本科生一样多……”
去年年底,各高校博士生报名陆续开始,张民报考了本校的博士,“当时没想太多,只是不想一辈子在中学当老师,‘哄孩子’。”张民说自己选择考博就是想换条路。“身边的硕士同学里,男生工作找得还算不错,尤其是那些实习经历多的。我27岁了,年纪大,又没什么实习经历,想找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挺难。”张民很向往大学老师的生活,“不用每天坐班,多舒服。”他知道,想要做大学老师,至少得是博士学历。
补助涨钱又扩招:“和博士又近了一步”
虽然报了名,但张民开始并不确定自己一定会参加考试,“以前博士一个月补助才几百块钱,连基本生活费都不够,有的博士还没补助。”张民和女友已经相处3年了,按照他的说法,已经算是组成了独立的家庭。“上博后哪好意思和家里再要钱啊,这么大年纪还‘啃老’,实在说不过去。”
“1月下旬,学校调整了博士生补助,教育部增加的补助,加上学校和导师给的钱,2010年以后我们学校一个博士生每年最多能拿到17000元左右,至少够我安心做学问了。”想到这,原本复习考博并不怎么起劲的他,开始每天出没在教学楼里复习了。
2010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确定,今年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2.5%左右,张民觉得自己和博士的距离似乎又近了一步。
关于过年回家:春节回家?太奢侈了!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张民已经一年没回家,“虽然这几年读书,在外面的时间比在家长,可到了春节还是挺想回家的,想看看家里人怎么样了。”不过,鉴于自己要复习考博,张民说回家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太奢侈了。”他说的奢侈,是指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加上在家过春节的时间和走亲访友的时间,“少说也得十天半月。”3月中旬就考博了,张民说原本就觉得复习得不够好,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宝贵的十几天。“家里人虽然很想让我回家,可知道我留在学校是为了正事,也就没说什么。”
联欢结束 初一就看书
张民听说,按照学校的惯例,每年农历大年三十上午,学校会为春节留校的学生组织一次联欢会,“到时会有各种节目和游戏,每人还能发个红包。”家在四川,去年就没回家过年的同学小熊告诉张民,除夕那天,学校领导会来看望大家,一起包饺子,“大家在一起挺热闹,未必会孤单。”张民还没体验过这种形式的春节,他期待着那天可以热闹点。“春节一过,初一就开始看书。”
【考博那些事】
“几千块违约金和未来相比不算什么”
考博:重温考研生活
如今,张民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考研时的日子,“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一线穿。”他说自己的专业课复习得晚,英语又丢了很长时间没看,对考博没太大把握。张民身边也有部分硕士同学压根没找工作,2009年下半年起就开始专心复习考博。“只考博不找工作风险太大,一般人没那个胆量。”问起如果考上博,签了三方协议的单位怎么办,“交点违约金嘛。”张民早做好了准备,他说几千块钱的违约金和自己的未来相比算不了什么。
“还有同学同时报了两个学校的博士呢。”因为每个高校各自安排自己的博士入学笔试时间,有些学校考试时间不同,考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高校,张民的一个同学就同时报考了本校和北京某师范类学校的博士入学考试。张民很奇怪,“他们怎么忙得过来,光报一个学校,我还忙不过来呢。”不过,他也了解到,这几年清华、北大等几所国内著名的重点高校考博的笔试时间基本相同。“可能就是为了避免一个人同时报几个学校的博士吧。”
上博:毕业可不容易
张民硕士就读的高校,2006年就已经打破零淘汰率了,这几年,“每年都会有一些博士毕不了业。”张民介绍说,博士毕业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论文,而且,博士毕业论文也卡得很严,“听说我们院博士毕业论文评审要实行‘双盲’了。”张民所说的“双盲”,是指评审毕业论文时采用匿名原则,评审者不知道自己评的是哪个学生的论文,被评审的学生也不知道是谁在评审自己的论文。“再像以前一样,各导师互相照顾彼此的学生,恐怕很难了。”张民现在担心的不仅是能不能考上博,还有能否顺利毕业。“如果毕不了业,就得延期,延期最多3年,如果还不能毕业,就会被取消博士资格。”
就业:告别“跃龙门”
“你想好了,上博以后就业的路可是越来越窄了。”师兄师姐们这样告诫他。张民有些慨叹,前些年一个博士毕业找份工作还能给几万元安家费,“有的地方还会解决房子问题。”几年之后,考上博士已经不再是“跃龙门”了,“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已。”与他相熟的毕业博士学长们,待遇并不高,“刚开始也就3000元左右,年头久了评上副教授会好些,但也高不到哪儿去。”
结束语:“但愿不是梦”
张民说自己不是喜欢做梦的人,也从不相信任何有神信仰,“可最近常梦到和考博相关的东西,也许是太紧张了吧。”有一天,张民梦见自己考上了博士,头上戴着花环,一转眼是校长和导师在为自己授予学位。“但愿不是梦。”他长叹着说。不论上博后的前途如何,张民说他还是很希望能够考上博士的。(于春沣 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