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不久前,北京出现两起消费者汞中毒事件,将雪碧置于“汞毒门”的困扰之中。尽管汞中毒的案件调查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但雪碧身陷“汞毒门”事件让市民开始意识到汞的危害。记者调查发现,关于汞污染,市民缺乏警惕性,八成市民认为汞中毒离自己很远,更多人根本不清楚紫外线灯管和荧光灯管中同样存在汞蒸气。记者 刘彩霞 摄影记者 谷岳
■ 记者调查
打碎温度计好比放“毒气”
普通的玻璃汞柱式体温计和台式血压计是许多家庭必备的。由于这两种医疗器械中,汞都是以液态或者密闭或者非密闭的形式存在于玻璃管状物中,在使用中稍有不慎,玻璃破碎或者仪器倾斜都会导致汞外泄。一支普通的玻璃汞柱式体温计含汞约1克;一台台式血压计含汞约50克。我国规定的汞在室内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毫克/立方米。打碎一支体温计,其中的汞泄漏蒸发可使一间十几平方米大的房间室内空气汞浓度达到22.2毫克/立方米,超标2200倍。一般认为,人在汞浓度为1.2—8.5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很快会引起中毒,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三大典型表现:易兴奋症、意向性震颤、口腔炎。
打碎温度计 笤帚+簸箕
对于温度计、血压计这些含汞的常见家用医疗器械,人们在方便使用的同时,是否意识到了“汞隐患”呢?记者随机走访了50名市民,发现其中有八成市民并没有意识到其隐患。
市民马先生今年46岁,他曾经有过打碎温度计的经历。他记得当时只是拿来了笤帚和簸箕,将破碎的温度计和滚出的液体汞珠一并扫起,然后倒进了垃圾桶,和处理其他生活垃圾没什么特殊之处。当得知汞蒸气的危害,他很惊讶地说:“温度计中总共就那么大的一滴水银,没想到会有如此大的危害。”市民张女士因为母亲有高血压,家中常年预备着台式血压计,血压计使用了三五年后,很明显里面的水银量少了,其实是因为水银挥发到了室内的空气中,但长期以来她和她的家人谁也没有意识到汞的危害性。
过半医护人员不重视“汞泄漏”
在最新的一项医疗科研调查中,有数据显示,医护人员对体温计和血压计外漏的汞不用处理者占6%;认为可就地倒出者占52%;用手触摸汞滴者占3%;认为可将泄漏汞直接倒入垃圾桶者占27%;认为可冲入下水道者占4%;将汞用注射器吸取后注回血压计者占8%。另外只有42%的护士知道汞在常温下可以蒸发,认为需要快速妥善处理。
河北医大第一医院曾经对95名临床护士进行汞相关知识认知调查,结果在学校期间和参加工作后学过有关汞知识者分别为61人和34人;关于汞进入人体的途径项目中,回答完全正确17人;汞泄漏后能正确处理18人;汞中毒后治疗方法回答正确仅9人。
以上数据说明,即使是医护人员对汞危害性的认识也还不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意识到了汞危害的严重性,并能在遇到汞泄漏时候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汞污染。
■ 业内现状
本市仅肿瘤医院有无汞病区
北京环保组织地球村从2003年起就在全国进行汞污染与危害环保宣传活动,2008年委托天津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之友在津进行宣教活动。作为绿色之友的志愿者,天津血液病医院的医生王海龙被委以重任。目前,他做的工作主要是进行概念推广,引起大众对汞污染的重视。
王医生介绍说,目前国内对于医院汞污染还缺乏应有的重视,不论是在医院内部还是普通大众都没有形成正确的对待汞污染的观念。由此可见,在医院进行关于汞污染知识的普及非常紧迫,而几乎没有医院专门配备除汞装置。水银血压计因使用频繁,部分操作人员不重视正确的使用方法从而造成损坏,导致水银泄漏的现象屡见不鲜,且部分产品存在设计不合理之处——没有防水银泄漏装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大了汞泄漏的概率。
据悉,北京两家医院建成无汞医院,一家的特色在于制度,另一家注重硬件更新。目前,天津虽然尚无“无汞医院”,但肿瘤医院有无汞病区,该病区收治患者主要为外籍患者。
■ 应急妙招
①日光灯、紫外线灯管、体温计破碎后,应立即打开窗户,打开电扇促进通风,人离开数分钟后方可去收拾碎片。房间污染时,可用加热碘熏蒸,以消除气态汞和吸附汞。
②汞粒较大时,可用纸卷成筒,或用锡箔、胶带纸、湿润棉棒收集,将汞滴装入封口瓶中,避免汞的蒸发。
③汞滴散在缝隙中或十分细小、污染地面时,可取适量硫磺粉覆盖或用20%三氯化铁或10%漂白粉溶液喷洒,保留半小时左右。
④皮肤接触汞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
■ 急救措施
①发生汞中毒后,如果是口服汞中毒者,应及早用碳酸氢钠溶液或温水洗胃催吐,然后口服牛奶、蛋清或豆浆,以吸附毒物,需注意的是,切忌用盐水,否则,即有增加汞吸收的可能。
②发生汞中毒后,如果是吸入汞中毒者,应立即撤离现场,换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处,有条件的还应给氧吸入。有吞咽困难者,应当禁食,并口服绿豆汤、豆浆水、麻油三种物质混合的液体。注意口腔护理,对抽搐、昏迷者,应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