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市民张先生发现有人用他的名字开办了十来个手机号,有的号码已经产生高额欠费;市民刘先生在办理银行卡业务时,被告知自己已经拥有6张信用卡,这个消息让从来没用过信用卡的刘先生大吃一惊。近日,本报连续接到两个市民个人信息泄露遭人利用的报料,当事人在个人权益遭受损失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受到一定的困扰。
记者随即展开调查,试图揭开个人信息泄露的冰山一角。
记者调查:个人信息一角一条 能具体到子女姓名
曾经做过保险业务员的黎明(化名)告诉记者,他大学毕业后到某保险公司做业务。在保险公司早晨例会完毕后,各部门的经理就会掏出一本个人信息记录,把他们收集到的个人信息以一角钱一条的价格进行销售。为了扩展业务,黎明这种“菜鸟”级的业务员便争先恐后地购买。为了证明自己说法的真实性,黎明特意拿来了几份他当初购买的个人信息记录。记者看到,在几张A4纸的正反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市民的个人信息,里面不但有市民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宅电号码等信息,连其家属、子女的信息也囊括其中。记者随意挑选了一位江先生的联系方式,并按照信息中的家庭电话拨了过去,当问其姓名时,对方表示就是他本人。提及其家属和子女姓名时,对方也给予肯定。
信息也分三六九等 主要来自三个渠道
有了之前联系江先生的实际体验,让人不禁追问,到底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个人信息?
黎明告诉记者,对于这些市民的个人信息,他不知道从何而来,但他知道,这些信息被他们这些保险业务员利用完之后,会再加价卖给其他人。而且,这些个人信息也分三六九等,对于普通市民的信息,一般也就一角钱一条,对于那些企业老板的信息,每条的价格最少5元。
记者随后联系到在网上叫卖个人信息的网友“踏雪赏梅”,对方宣称,只要给钱,他可以搞到任何行业的客户信息。据“踏雪赏梅”透露,他主要从3个渠道获取市民个人信息,汽车经销商、保险公司、开发商,因为市民一般会向这三方提供详细的个人资料。
案例:欠费的6个手机号
近日,市民张先生到移动营业厅为自己一个保号停机的号码办理开通手续。业务人员在核对了张先生的证件后,查询发现,不但张先生要开通的号码欠费了,而且在他名下还有好几个号码,有的已经产生滞纳金。张先生一听就傻了,赶紧让业务员好好查查,经过查询,以张先生名义开通的手机号码竟然有13个,其中有6个号码全部欠费停机。一头雾水的张先生只好向警方报案,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飞来的6张信用卡
市民刘先生近日去工商银行办理银行卡,没想到,柜台工作人员却问他,其名下已经有6张信用卡,怎么还要办?从来没有用过信用卡的刘先生大吃一惊。经过查询得知,刘先生名下有6张工行信用卡,所幸这6张卡并没有激活,暂时未给刘先生带来任何经济纠纷。在刘先生催促下,银行方面正在调查原始办卡资料,希望给刘先生一个合理的解释。
社会学家:信息泄露 已形成利益链
对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天津社科院舆情所所长、社会学家王来华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危害绝非收到几个骚扰电话或短信这么简单,事实上,短信群发公司在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获得个人信息之后,他们便四处招揽广告,吸引地产、车商、保险等各类商家合作。在这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中,个人信息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被分而食之。在媒体的很多报道中,大家可以看到,因为个人信息被人利用,导致当事人损失巨额财产,引发当事人家庭破裂,产生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遏制这一公害,必须用法律的办法对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是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警方提示:个人信息 别一股脑全留
生活中,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地方很多,比如求职时会在一些单位留下个人信息,在接受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服务时也会留下个人信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信息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的相关人士。
警方建议,市民在必须提供个人信息时一定要谨慎,要有选择地留自己的有效信息。如果必须要给对方身份证复印件时,需备注复印件的用途,以防被挪作他用,而且一旦发生纠纷,也有利于查找证据。在网上求职或者填写相关信息时,千万不要透露太多个人信息,挑选有名气的网站,因为这类网站的信息管理比较严格,具备有效的防搜索功能。(柴波 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