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公元二零零九年应该是故物场大街1号院生命中最不平凡的一年。天津城区建设的脚步这一年走到了铃铛阁地区。作为老胡同中的一处老院子,它斑驳的院门上被写上了大大的“拆”字;也是在这一年,天津城的几位文物收藏家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在探寻甲骨文与天津的关系时,发现了这个湮没的小院,经过一番考证,提出它就是当年天津人王襄购买甲骨并由此发现甲骨文的地方,即王襄著作中所记载的“西门外马家店”。于是,在2009年炙热的夏季,“故物场大街1号院就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甲骨文的地点——马家店’”的说法令众多专家、文保志愿者、媒体、市民将目光投向了它,大家力图在这里找到更多的证据,使“甲骨文最早在天津发现”得以证实。
近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纪念王襄发现甲骨文110周年暨马家店遗址保护座谈会”,会上,众多学者经过一番交流和讨论后认定,今红桥区故物场大街1号院,就是中国首次发现确认甲骨文的地点——天津西门外马家店,同时建议有关方面对遗址妥善加以保护并建立纪念馆。
在2009年岁末,在故物场一带即将动迁时,这个命运多舛的民居小院面临着命运的转折。专家认为,它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应当予以保留并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在拆迁和认定保护之间,故物场大街1号院在焦灼地等待着命运的抉择。
110年前王襄初会甲骨文
110年前王襄初会甲骨文
对于很多天津人而言,王襄与王懿荣两个名字永远都是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到底谁最早发现了甲骨文”。王懿荣买药购得甲骨的故事世人皆知,而在110年前,在距离京城不远的天津卫,一个名叫王襄的人在西门外大车店里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却很少被人知晓。随着近年来关于王襄的众多考证,这个名字才逐渐与甲骨文联系起来被人所知。
王襄发现甲骨文距今整整110周年。在追忆王襄时,其孙王成老人介绍,110年前,在天津鼓楼地区的古玩店里,古董贩卖商范寿轩结识了一位书生。这位书生是清朝道台王守恂的高足王襄,大约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从事中国金石文字学的研究。当时的鼓楼附近有不少古玩店,古董商人集中在这里贩卖古董。王襄家住在老城里大刘家胡同,王襄与孟广慧等人也经常到鼓楼去转古玩店,买一些古董,为此认识了不少各地的古董商,尽管两个人当时年纪都不算大,而且钱也不多,但两个人对于金石都有研究,一些古董商也愿意把古董拿去让两位看看。毕竟,识货对于古董商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月,范寿轩来到天津兜售古董,一日来到王襄家中,在谈话中,他告诉王襄,在河南出土了一些带字的古版。当时,正巧著名书法家孟广慧也在场,从范寿轩描述的形状和内容上看,孟广慧认为这些古版有可能是古代的简册。当两个人知道范寿轩见过“古简”后,就敦促他拿一些过来。
由于当时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因此,古董商范寿轩再次来到天津已经是1899年的秋天,他住在西门外的大车店里。听说范寿轩已经来到天津,王襄与孟广慧、王雪民等人就到大车店去找他,在大车店一间屋子里,旱烟萦绕,范寿轩将带来的龟甲和兽骨铺在火炕上面,王襄等人看到这些还带着泥土的甲骨,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看到了甲骨上面的文字,无不为之惊叹,顿觉这龟甲和兽骨上文字来历非同小可。
这段文字被王襄日后记述,其中对见到甲骨文的处所所做的描述为:“彼寓西门外马家店,店甚简陋,土室壁立,窗小如窦,炕敷苇席,群坐其间,出所谓古版者,共相摩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