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在原青岛胶澳总督府,工人正在屋顶施工。 记者 杨宁 摄
修缮文物,旧瓦随手扔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由于年代久远,屋瓦面渗漏,青岛市103岁的原胶澳总督府进行修缮。但是修缮过程中,屋顶的百年老瓦不是被扔在垃圾堆里,就是不知去向,引起市民质疑声一片。
26日,记者在位于沂水路11号的胶澳总督府看到,该楼东西两侧已经搭起了脚手架,专门的建筑公司正在加紧施工,东侧楼垛上面的筒子瓦已经全部拆除。记者在附近的花丛里捡到几片被丢弃的瓦片,瓦片都完好无缺,德文清晰可见“R.KAPPLER&SOHN.TSINGTAU”。青岛大学德语系陈老师给记者进行了翻译,瓦片上德文的大体意思是“卡帕拉(音译,指姓)家族企业专为青岛制造的瓦”。陈老师表示,这些瓦片经历过百年的历史,每一片都显得异常珍贵,丢弃了太可惜。
在附近居住的市民任先生表示,自己小时候经常去总督府里玩耍,知道总督府改造,和附近的居民整天过来看,但是一直没发现拆下来的瓦是被如何处理的,让人非常疑惑。
还有青岛市民在网上发帖:在胶澳总督府正门旁边的一小堆垃圾中,见到破碎的筒子瓦,两边还有白灰渣子和旧木条等。后面的许多跟帖对此提出了质疑:既然是维修,对于的确存在风化和雨水渗漏的破碎筒子瓦换掉就可以了,为何要将筒子瓦全部拆换?而且这些筒子瓦不是一般的建筑材料,而是具有上百年历史价值的“建筑文物”,随意丢弃是不是太可惜了,这是在保护文物还是在破坏文物?
记者咨询了在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旧瓦全被拆下来,破碎的就当垃圾扔掉了,完整的瓦片有的被送走了,但不知道送到哪里去了,也有些还堆在院子里。参与胶澳总督府二期(1989年)建设的李新华见到记者拿去的瓦片,他表示,有些瓦片属于风化破裂,但有些瓦片完全是摔碎的,另外还有很多瓦片还非常结实,没必要全部换掉,虽然后来替换的新瓦片样子完全一样,但是和原来的没法比。
据悉,总督府现址为青岛市人大、政协办公楼,建于1903年,是典型的德式建筑,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屋顶的瓦片也是“古董”,典型的德制,每一片都印有德文。
相关链接
总督府的前世今生
德国胶澳总督府旧址位于观海山南麓的沂水路11号。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3年始建其总督府,1906年竣工,耗资85万马克。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本守备军司令部。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1929年7月成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所在地。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总督府成为日伪政权之“青岛特别市公署”、“青岛特别市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再次将总督府作为市政府所在地。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总督府成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楼。1994年市政府迁新址。1996年12月25日,总督府旧址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艳 任磊磊)
当年烧砖瓦地得名大窑沟
青岛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总督府所用的瓦片是德国人在青岛制造的,当时特意在青岛开辟了几处采石场,并在大鲍岛北部修建许多窑场烧制砖瓦,今中山路北段就是当年烧制砖瓦的地方,因此得名“大窑沟”。 (孟艳 任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