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说“男子不如女” 小伙做“织补”爱上针线活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红桥区大胡同金钢桥一侧,每天都有一批来自山东、湖北、四川等省的织布工在等待生意,不用什么招牌,只需要带着几个简单的编织袋、大号的马扎,站在那里小声喊上两句“织补”,就会有生意找上门来。在这些私人织补人员中,来自四川绵阳的小伙子小郭显得格外显眼儿,他也成为附近织补人员中为数不多的男性。
小郭头上打了摩丝,穿着黑色的羽绒服,显得挺精神。和其他织补女一样,小郭也是要靠喊上两声招揽生意。很快,他就等到了第一单买卖,一个年轻女孩拿着一件毛衣,指着上面的一个小窟窿询问价钱。小郭瞥了一眼说:“15!”女孩嫌贵,现场划价,小郭一个劲儿强调这已经很便宜了,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双方以10元的价格成交。
小郭接过衣服后,嘱咐女孩先去逛逛大胡同,一会儿回来取货就行。他一屁股坐在马扎上,摘下手套,从编织袋里拿出了针线和衬子,他把衬子放在毛衣破损的地方,麻利地缠上两道松紧带。拿起线在嘴唇上抿了抿,眯着眼照着针眼,一次性就把针穿好了。随后,他的两手随着针线在破损处周围不断地穿梭,织补过程中,他还不时在裤脚上换不同的针,不一会儿,窟窿织好了,他拿起剪刀将线头剪下,大功告成,女孩十分满意。
小郭1998年从绵阳老家来到天津,至今已有11个年头。到天津以后,他干过建筑,在工厂里打过工,但这些都不是他喜欢的。五六年前,他跟着别人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织补,发现自己并不比女人差,干脆搬个马扎在大胡同干织补的活儿。刚来的时候,大家投以异样的眼光,他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敢像别人那样喊活儿,只能等活找上门来。等了好几天,终于有一个顾客主动上前问他是不是干织补的,他点点头没说话,那次挣了5块钱,是他挣到的第一笔织补钱。
每人每天10个活以上
在大胡同周边采访从事织补的人员有四五十人,年龄集中在30至50岁之间。每人每天都能接到10个活以上,最便宜的织补活也要两元,最贵的要30元左右。至于如何收费,主要是双方自主定价,目前天津市织补人员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
来织补的多是年轻
人
与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前来织补的很多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昨天(11月26日),刘小姐就拿着一件褐色的大衣前来织补,她说大衣是去年花了近千元在商场买的,不小心把脖领的位置刮出了一个五六厘米的口子,得知大胡同能织补后就拿过来碰碰运气,补好以后一看几乎和新的一样,心里特别高兴。
每年织补超过10万件
据天津市洗染行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天津市织补人才青黄不接,造成织补市场出现空当,外来织补人员填补了市场空当。在大胡同参与织补的人员估算他们按照50人计算,每人每天织补10件衣物,一年能够为市民织补10万件以上的衣物。(记者 王强 摄影记者 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