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鸥 摄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城市标志建筑、植物花卉、历史展馆、旅游名胜……60多个专题、约2万张门券,从1970年到现在,塘沽区市民于国琪收集的门券“踏遍”大江南北、各个领域。于国琪自己写的一副对联最能概括他的“收藏心路”:为片纸相邀约,以诚信则交挚友;集门票无穷尽,不经意间悦情怀。
集门票无穷尽,不经意间悦情怀
1970年,当时23岁的于国琪到广州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结束后,那张2角钱的门票他没舍得扔,小心翼翼地夹到了书里。这成为于国琪收集的第一张文字门票。打那以后,每次出游的门票,于国琪都保留下来,直到有一天,他将收集了几年的门票铺了满满一床,才猛然发现,看似无用的一张张纸片竟散发着诱人的“魅力”。1974年,经朋友介绍,于国琪“转正”加入了全国门券协调组。于国琪说:“加入全国门券协调组后,我就有机会与全国的爱好者一起交流、学习,开阔了眼界,同时也结交了很多朋友。”退休后的于国琪几乎把门券当成了人生的第二职业,有时他买了门票而不进景区,为的是那张门票上不打孔。于国琪经常在写字台前一坐就是半天,将门券分类贴在白纸上,再配上自己的小诗或注解,乐在其中。
“单张门券很不起眼,但是把它们分类、整理成册后,它就是一部历史书,折射出各个时代的特点。”于国琪说,从清末到解放前的门券种类稀少,多为文字门券,而且纸质粗糙、票幅小。到了“文革”时期,门券烙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以红色革命题材为主,毛主席头像、毛主席语录、工农兵形象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改革开放以后,门券的收藏也开始“繁荣昌盛”,纸质好、票幅大了、做工愈发精美。
为片纸相邀约,以诚信则交挚友
到了21世纪,电子门券成了纸质门券的潜在“对手”,收藏了40年门券的于国琪对此并不担心:“就像人们有阅读报纸的习惯一样,网络不会取代报纸,同样传统的纸质门券具有收藏价值,而且收藏门券是一项绿色工程,还能保护环境,纸质门券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原来没有那么多假货,但现在圈子里也不乏假货出现。”于国琪无奈地说。不过有了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一般的“赝品”逃不过他的眼睛,“假门券从纸质到印刷都比较粗糙,而且没有编号和撕线,我就遇到过10多枚假门券。”于国琪将这10多张假门券做成贴片,平时拿出来告诫圈里的朋友,切勿上当。
去年,滨海新区成立了门券协会,来自塘沽、汉沽、大港的30多位门券爱好者加入其中,这些收藏爱好者都是于国琪在交易买卖中挖掘甚至在报纸上登广告召集来的。于国琪告诉记者:“门券收藏在新区刚起步,欢迎更多收藏爱好者加入我们的队伍,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记者 张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