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终于看到适合的工作,登在华页上。手指敲着电话号码,隐约的节奏好像在说话。现实的5块一小时的工资做得人都发麻。辛苦地干了一天,还要忍受更年期的老板不停骂…… ”在肖飞随身携带的MP4里,这首歌在循环播放。肖飞告诉记者,这首《留学生之歌》在国外留学生中特别流行,歌词就是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想回国就可以改天换地,没想到回来后却面临新的无奈。
肖飞是天津师范大学的毕业生,2004年毕业后,一时没有合意的工作,看到周围不少朋友选择出国进修,他也动了心。在出国这件事上,肖飞的父母发生了争执,母亲不愿他出国,希望他在国内安安稳稳地找份工作;父亲则支持他出国“镀金”,觉得那样回国会有更好的发展。“留学需要几十万元,当时家里给我准备了一笔钱让我买车、买房,找工作,不过考虑再三,最后还是把这笔钱用在了留学上,当时我心想回国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再买车子和房子肯定不成问题。没想到去年回来才发现,天津的房价已经是当年的好几倍了,现在手里的那点钱根本不够买房了。没有房子,找女朋友成家更是遥远的事了,而我转眼就快30岁了。”肖飞说。
除了房子,就业也是肖飞面临的最大困难。去年12月回国后,他就开始投简历找工作,可转眼已经快一年了,工作仍然没有着落。对于自己为何会沦落成“海待”,肖飞说:“我承认出国回来后有些‘自视甚高’,最初只把目标盯在那些跨国企业和大公司那里。因为我必须把这四年来自己在国外付出的成本计算在内,包括金钱上的和时间上的。不过几次面试后都被拒绝,主要原因是我学的会计专业在国内竞争太激烈,另外,虽然我有出国经历,但工作经验太少。”更让肖飞感到纳闷的是,有些国内企业似乎对“海归”有歧视。“上个月我到一家公司递简历,人家一听是‘海归’,立刻就不要了。”
记者调查:万名高端“海归”津城安家
据了解,随着本市经济的发展和对海外人才优惠政策的出台,近几年,天津成为“海归”新的着陆点,截至去年,落户天津的“海归”已接近万人。他们活跃于科技、教育、卫生、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在天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近日,市国资委开展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拿出企业总经理、总工程师、部门经理等28个高端职位,最高120万元人民币年薪,利用国家和天津市的各项鼓励性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盟本市国企。而这只是本市近年来吸引海外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除高新区自今年起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外,在本市出台的《关于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津工作或为津服务的若干规定》中,对于留学人员来津工作,在办理程序、服务方式、管理部门以及创业指导和支持等方面都有系统、完备的政策。在留学人员任职、薪酬、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以及投资创业、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出台了更为优惠的措施。 据报道,天津正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海归”又一个新的空降着陆点。同时,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让那些当初在出国潮影响下抱着“镀金”想法留学的人们,回国后感到无所适从。
近四成“海归”遭遇就业难
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费出国“镀金”。
据《中国留学行业10年报告》统计,1999年至2009年间,天津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仅去年一年就达到约5500人,较10年前增长了近10倍,其中超过70%的人为自费留学。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留学回国人员逐年增多、国内就业竞争压力大的现状下,近年来部分“海归”境遇不佳。由于年纪比较轻,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回国后求职很不顺利,处于待业状态,被戏称为“海待”。
据统计,全国有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和国内大部分青年一样,就业和买房成为“海待”们最大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