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十一”长假是学生们跨入新学年后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长假,正是奠定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往年这个时节,各类补习班都红红火火。然而,日前记者从本市几家社会培训机构了解到,相对于购物和旅游,中小学生课外补习市场在今年的国庆长假里,并未出现火爆场面,显得有些冷清。
培训机构营业额骤降
“现在的消费者超级理性,尽管我们的咨询队伍已相当专业,但仍然难以签下大单子。”本市某培训机构一位市场经理抱怨道,“十一”长假期间,他每天接待的学生和家长数量明显比去年少,签约量也大幅下降。
本市另一家规模较大的课外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十一”期间学生辅导班的整体情况较去年同期不甚理想,历史上最长假期并未像预计中那样“掀起一个小高潮”。据了解,该机构2007年9月在津每个学习中心的平均营业额为80万元左右;2008年9月,每个学习中心平均营业额降到60万元;今年9月,最理想的校区营业额仅42万元。
补习班遇冷三大主因
“上不上课外辅导班得听孩子的,否则就算花钱报了名,他不学也没办法。”“孩子平时上课挺紧张的,休息时间不多,再报班怕给的压力更大。”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是否报班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即便是有计划给孩子“加餐”,也会慎重选择补习方式。
过去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误解:孩子要是不上课外辅导,不请家教,学习肯定不行。最初,家长们希望找到优秀教师补习,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中,“签约保目标”“全程目标管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等等辅导模式产生,让心急的家长看得眼花缭乱。然而,参加过补习班的老师和学生得到了一个深刻的体会:请了家教签了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就会变高,孩子的压力更大。而且一旦签了约,家长和孩子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教,孩子学习的自主性降低。随着越来越多的课外辅导机构鱼目混珠地出现在市场上,家长和孩子的补习心态更趋理性。
此外,近两年学生数量减少、课外补习机构增多,本市教育主管部门出台针对国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上做有偿家教的约束措施,使得培训机构的师资难以保证,也是促使家长和学生更理性看待课外补习班的两个重要因素。记者 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