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今年,天津市公交三公司八路车队第13次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工人先锋号”、“全国文明示范窗口线路”、“全国城市公共交通文明线路”、“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窗口”…… 多年来,八路车队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被公交行业誉为“永不褪色的红旗”先进集体。
从组建时只是穿越繁华区、连接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的单一线路,发展为如今承担4条线路客运任务、拥有45部运营车辆、日运送乘客3万余人次、日行程近8000公里的骨干车队,40多年的时间里,八路车队本着“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宗旨,不断探索服务新方式,拓宽服务新领域。他们第一个推出“共产党员车组”挂牌服务;第一个推出“全运时换零钞”;第一个推出“中英双语”服务和哑语服务;第一个推出冬季扶手套和雨雪季节防滑垫暖心服务;第一个提出“责任停驶十分钟,退赔乘客乘车款”的服务承诺……
八路车队的每一位员工用真情相待的服务理念、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传播文明的责任意识,收获了津城市民广泛赞誉,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移动的文明传播站”。
车厢成为延伸温暖的家
如果和八路人聊天,你会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有故事的人”。在他们的故事里,爱心与真情将普通的车厢构筑成一个温馨的小天地。
驾驶员张建生为了当好乘客向导,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熟知了新老景点的地理位置以及衔接线路走向。八路迁到月牙河临时站期间,他自费印制发放了2000册倒乘手册;奥运前夕,他又制作了全市33个重要居民区通往奥体中心的换乘导向图。
一个冬天的夜晚,就在苏国富开最后一班车的时候,发现车上一名中日友好代表团的成员在游览时与大家走散,正急于赶回塘沽,转天一早就要回国。小苏当即陪他赶回天津站,找到一辆个体中巴车,委托司机一路给予照顾,并细心地记下了车牌号,将身上仅有的几十元钱都给了日本青年。回国后,日本青年寄来一封充满感激的致谢信,上面写道:“我忘不了中国、忘不了你、永远怀念。”
大雨天,戴爱兰站在水里,让大娘踩着她的脚下车;下班后,刘丝秀精心照顾从河南来津探亲的刘大爷,“一条手绢”的故事传遍津门;寒风中,于仲敏护送80岁的老人回家;车厢里,李庆增坚持长年背着患病就医的乘客上下车;公休日,董喆自学哑语方便了聋哑乘客出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诉说的是八路人把乘客当亲人,温馨服务、无私奉献的作风与品质。
小车厢 大课堂
公共交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多年来,八路车队努力把小小车厢打造成传播文明的阵地和课堂。
2003年5月,中央文明办发出《关于开展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后,八路车队组织职工自行绘制了100幅反映车厢不文明行为的漫画,开展了“讲究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的宣传展示活动周。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后,八路车队迅速在车厢中进行了专题宣传。
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后,八路车队又率先在车厢中宣传科学预防流感疫情知识。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八路车队在车厢中举办图片展,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反映了60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公共交通以及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全体职工和广大乘客的爱国热情,营造了和谐的车厢氛围。一位老乘客看了图片后,激动地说:“在公交车里看图片展,就好像坐在流动的展览馆里,心情舒畅又受教育。”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八路车队历届班子的一句口头禅。
大雨中,队长连续四个小时站在近1米深的水中指挥运营;大雾里,书记在车前步行引导车辆运营;冰雪天,班子人人上车辅导新职工。职工有困难,班子带头捐款;大年三十运营,准是班子成员跑最后一圈。在非典疫情最危险的时候,班子成员在站头上服务,还亲自熬好预防“非典”病毒的中草药,递到职工手里。奥运期间,班子成员全体放弃公休,24小时开机,奋战在公交迎、保奥运的最前沿。
在班子成员的言传身教中,职工们牢记了“乘客至上,信誉第一”的服务理念,凝聚起“爱心铸八路,心系乘车人”的团队精神,实践着“运营一分钟,服务六十秒”的品牌意识。本报记者 李川 实习生 王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