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images/2009-09/04/12519977667775789846639218158.jpg)
60年前,月工资以两位数计算,每月精打细算却难有盈余
6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有了存款,还有了房子和车子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调查显示,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151元提高到2008年的19423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9.3倍,年均实际增长5.2%。居民家庭收入来源也由单纯的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转变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多项收入共同发展的格局,收入来源渠道日益拓宽。
收入◎节节高
过去 生活拮据难盈余
现在 退休月月有存款
今年79岁的周全兴大爷,1950年起在一家小纺织厂上班,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仅有12.6元。周大爷告诉记者,他那时还有弟弟妹妹尚未工作,妈妈在家操持家务,全家的开销就靠他和父亲的工资,加在一起不足30元钱,生活相当拮据。“我当时连谈恋爱都有顾虑,怕没钱举行婚礼。最后还是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凑齐了婚宴需要的饭菜,总算把婚结了,可也没少欠下人情。”
今年69岁的陈嘉荣大爷,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记账的习惯。1972年,陈大爷每月的家庭收入和支出几乎持平,甚至个别月份还出现了“赤字”。陈大爷解释说:“当时每个月要给双方老人10元钱,两个孩子开销也挺大,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几乎存不下钱。要是赶上孩子生病等需要额外支出的事,只能跟亲戚同事借钱。”在陈大爷单位,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于是几个人自发成立了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储金会,也就是每人每个月拿出2至5元钱凑在一起,所有成员每月轮流使用这笔“巨款”,陈大爷家里的自行车、手表等大件物品就是用这笔钱购置的。陈大爷说:“那时总是希望能有点存款,遇到急事不用找别人借钱。没想到现在我和老伴虽然退休了,每月的退休金却都能有点盈余,生活可比那时宽裕多了。”